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持续处于高灌注状态,肺动脉管壁持续过度承受血流冲击,致使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增生、肺血管管腔狭窄,肺血管发生重构而致使肺动脉压力增高,而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肺动脉高压是主要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决定于肺动脉压力的高低和肺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因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的血量呈显著增加而引起肺血管充盈压增高、肺血管血流速度增快,从而引起血管反应性收缩,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血管的机械应力增高,因上述因素的持续存在导致肺血管结构重构而引起肺动脉高压。而且现在不断研究发现,BMPR2基因突变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他达拉非现作为一种PDE5抑制剂,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但其作用机制和疗效,是否可有效抑制肺血管重构等并未得到完全认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方法,BMPR2在肺动脉高压大鼠中的变化以及观察他达拉非是否具有降低肺动脉高压、预防或缓解肺血管重构作用,从而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将30只健康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肺动脉高压模型组,一次性腹部注射60mg/kg野百合碱,然后自由喂食、水。B组为他达拉非干预组,同A组腹部注射野百合碱后相同条件喂养,然后4周后用0.5mg/kg-d他达拉非给予灌胃处理,持续4周。C组为正常对照组,给予一次性腹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与A、B组相同条件喂养。三组以喂养8周达到实验终点,测量三组体重的变化并计算右室肥厚指数[RV/(LV+S)],对肺血管采用HE染色,计算肺动脉管壁厚度和管腔面积,并取肺组织进行RT-PCR检测BMPR Ⅱ表达含量变化,评价他达拉非对于肺动脉重构的影响。结果A组最终体重相对于C组均降低(P<0.05),B、C之间体重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MPR Ⅱ表达相对B、C组明显减少(P<0.01)。A组右心室肥大程度及肺血管结构变化明显高于B、C组(P<0.01),而B组相对于A组有所明显减轻(P<0.05)。结论1、野百合碱可有效的形成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使肺动脉发生重构性变化。2、BMPR2在肺动脉高压模型中呈现减少,可推断BMPR2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且其减少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3、他达拉非可有效抑制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重构,但对于剂量相对体重的掌握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