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一起构成,它奠定了传统中医的基础。两千多年后,它仍被看作是最权威的中华医学典籍之一。中医术语中饱含中医学的理念,也是《皇帝内经》英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925年到2011年期间产生了12部《黄帝内经》的英译本。对《皇帝内经》英译的研究也集结了大量成果。现有文献中,多数研究集中在对《素问》的翻译研究上,对《灵枢》的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对其中经络和针灸术语的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具体到医学术语的英译研究,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医学术语翻译的标准、准确理解原文内容尤其是其基本理念以及建议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分析的角度多为修辞学、译者主体性、语言学、阐释学、功能对等、目的论等。本文以国内胡庚申教授近年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把翻译看作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由此选择译文的过程,以《黄帝内经·灵枢》中经络及针灸术语的翻译为语料,选择两个较有影响的英译本—吴氏父子(吴连胜、吴奇,1997)和李照国(2008)的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视角考察两个译本中译者对经络及针灸术语翻译的特征和规律,比较不同译者在翻译上的风格和差异。本论文采用定性为基础的翻译描述分析方法,把译文看作是既定事实,解读和阐释译者在翻译中的适应和选择,探索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即原文、原语、目的语、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等),以及生态环境怎么影响译者对翻译原则、方法以及最终对译文的选择来达到他们的翻译目的。研究结果发现,译者所处的不同时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译者本身对翻译目的的取向造就了吴氏父子和李照国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翻译风格。具体来说,(1)在语言维上,吴译本对经络和针灸术语和概念多采用释义翻译法,有时候用拼音翻译法,译文多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李译本则主要采用直译,或拼音加注释以保留中医文化的味道同时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李偶尔也用意译。他特别注意语言的简洁、自然。译文的选择更多考虑保留原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2)文化维上,吴氏译本多采用归化法来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中医经络和针灸术语的内涵,以达到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其译文更适合英语读者的习惯,但回译性不足,中国味不足。李本采用异化法,通过直译和拼音加注释翻译经络和针灸术语,通过拼音将译文“本土化”,同时用注释把中医的哲学概念融入其中。因此,李本译文的回译性较强,在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上比较成功。(3)交际维上,吴氏译本以目的语言和文化为导向,努力实现在英语国家推广中医知识的翻译目的。李本以原文语言为导向,努力实现在世界范围内交流该中医典籍的翻译目的。中医著作的翻译趋势是语言简洁,内容准确,可读性强,同时兼顾回译性以便国际间交流。研究表明,尽管两个译本的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不同,他们均通过适应各自的环境并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较好地实现了自己的翻译交际目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生态翻译学对《黄帝内经》中医术语的翻译有较好的解释力。多维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生态翻译原则可以对那些整合适应选择较高的译本提供合理的描述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