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探讨佛教东传与唐五代白话小说形成的关系。佛教东传的过程,对中国来说就是经历了一个外来文化与固有的传统文化冲突直至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佛教的观念深刻影响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帝王后妃、文人才士、黎民百姓的文化生活都与佛教发生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关系。而寺院僧徒讲经说法时,有意借助佛教文学中故事性譬喻性的题材,以宣教辅教,示现化导,这一方式导致了唐五代时期俗讲“变文”的产生。从“变文”的体式、题材诸方面看,其中一部分已经具备了白话小说的诸种美学特征,可以视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端,并且影响到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拥有明显的小说史价值。 导言部分主要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其研究历史与现状,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文本依据,说明本论文的学理依据、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并及论文的疑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意在梳理佛典东传对中国文学带来的影响。佛经翻译经历了一个从口述笔受到建立译场的嬗变过程,译经文体是华梵结合、韵散相间。这种译经方式和文体特点,为俗讲变文由口头讲述发展为文字记录、并采用韵散相间体制,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准备。佛经传译者选择、比配中土文化概念以传达佛教文化观念,是俗讲变文采纳中土历史时事题材以宣说教义这一动机的创作前提。 第二章试图描述佛教东传影响魏晋隋唐时期中土文化生活的历史状貌。帝王文士的佛学修养与佛教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教理论的本土化;释子之精通儒释道,与朝廷贵族士林的交往,加快了释教中国化的过程,使佛教更多地具有了中国化宗教的文化品位;民间各阶层百姓的佛教信仰及其佛事活动,是佛教走向大众化世俗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辨析“变”的涵义和“变文”的由来,认为“变文”受到佛教文化的直接影响而产生。“变”即“正变”之“变”,意谓对正宗文体的变异。俗讲是释弟子用以说明教义、化导众生的世俗化途径。面对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俗众听者,僧徒有意选择佛典中原有的那些具有神异色彩和譬喻意义的情节,加以发挥、敷演,形成书面文字后,便衍变为一种新的文体。它与内典正文既相关联又有变异,故题名曰“变文”。 第四章考察探究寺院俗讲的发生状况和形成“变文”的具体状貌,并试图确立唐五代白话小说概念及其具体篇目。“变文”并不是转变、俗讲的底本,而应该是俗讲的记录本,寺僧、学士郎、孔目官、知术院弟子和一些普通百姓出于发愿、修持或辅助教化的需要,书写记录俗讲内容,导致“变文”的出现。“变文”中一部分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便构成白话小说的基本篇目。 第五章论析唐五代白话小说叙事体制的形成,主要源于汉译佛典的影响。本章从韵散相间体制、叙事基本句式的特征和功能、诸多语汇的构词特征这三个方面,论证唐五代白话小说叙事体制的佛典渊源,并力求说明佛教文学向传统文学靠拢过程中的形式变异现象。 第六章和第七章重点探寻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题材来源。唐五代白话小说题材主要有佛教故事、僧道故事、历史故事、时政故事、民间传说、感应故事等多种类型。除了时事与感应题材的极少数篇目之外,大部分篇目都有佛教文献或中土文献的文本来源。本章梳理了这些作品的题材渊源与流变情况,对其变异及其原因作了辨析。 第八章侧重论析唐五代白话小说的观念世界:修道说法的人生观,善恶轮回的果报观,三教融存的伦理观,三世三界的时空观。源于佛典故事和中土高僧故事的篇目,传达了佛家的信仰与观念;诸多取材于中土史实时事或民间传说的篇目,则在情节的处理和叙述过程中,也或多或少渗入了释家的观念,从而出现儒道思想杂揉融合的状态。 第九章试图阐明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佛教东传,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体系,对中国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它生发了中国小说的三生观念,拓展了小说创作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小说作家的想象潜能。而唐五代白话小说则不仅影响唐代文言小说的形式构成,并且直接导致宋元白话小说的形成,更对后世宝卷、诸宫调、鼓子词、弹词、戏曲、道情、子弟书、快书等多种艺术形式发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