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嗅觉基因的鉴定与同源性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i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嗅觉是动物对挥发性物质的感受过程。嗅质分子、嗅质结合蛋白以及嗅质受体是完成嗅觉感受最初阶段的三个要素。嗅质分子一般为小分子挥发性物质,需要先与嗅质结合蛋白结合以助溶,再与受体结合,通过与其他视觉等类似的过程在嗅觉神经元中引起电信号。该电信号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嗅觉。嗅质受体编码基因数目庞大,其假基因化程度与物种生存对嗅觉的依赖程度存在一定关系。   本实验以实验室培养的贝类模式动物 Helix aspersa成体为研究材料,应用SMART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技术,通过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LD-PCR扩增cDNA,筛选,插入片段至载体λTrip1Ex2,再经体外包装,构建了该模式动物的cDNA文库,经平板培养及蓝白斑筛选检测,未扩增文库滴度达到1.22×106pfu/mL,扩增文库滴度达到5.6×109pfu/mL,重组率达到96.43%以上,通过cDNA文库,克隆,分离并测序了与嗅质受体相关的基因,再与其他已知嗅质受体一起构建系统发育树,推测其嗅觉基因在整个嗅觉基因演化过程中的进化方向与进化距离。
其他文献
目的 调查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饮食行为特征并分析其对脑血管病患病情况的影响,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
苜蓿(Medicago sp.)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适口性好,在新疆地区广泛种植。是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饲料。但近年“丛枝”、“花叶”症状的苜蓿病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苜蓿产量
期刊
新合成的突触蛋白和线粒体沿着神经突起被运输到突触末端,这种运输对于发育神经元中装配具有正常功能的突触和在成熟神经元中补充重塑神经突触所需要的物质至关重要。神经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