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师思维研究的深入,认知心理学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科学领域内的范式转换,教师课程决策方面的研究正成为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研究以高中教师课程决策为切入点,探讨浙江省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决策的现状,探究教师内部的思维过程和特征,分析它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提升教师课程决策能力的建议,为促进普通高中的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也为推进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以供教育行政部门、高中教师以及后续研究之参考。研究以质化研究为取向,结合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收集研究数据,拟研究以下三方面内容:1.在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决策这四个方面,分析高中教师的课程决策现状。2.在现状描述中,阐述并分析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因素。3.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有效提升教师课程决策能力的方式或途径。研究发现,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具有矛盾性,教师的信念、知识和经验都对教师作出课程决策有影响;教师的课程决策与行为之间具有潜意识性,尤其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决策三个阶段,明显地表现为教师习惯用潜意识中的教育理念执行决策,使课程决策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师课程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过于重视学生的需求,因而相对欠缺对自我的分析;学科教师课程决策仍不能摆脱功利性的应试倾向,核心因素就是高考,以至于教师在进行课程决策时,都会选择与高考相关度高的目标和内容,选修课程变成必修课程的延伸。研究建议,首先,要保障教师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大力开发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善用社区资源、合理吸收高校资源,以及加强校际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其次,规划课程决策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充分利用周边大学的师资优势和学术平台,通过专家讲座、校本教研、科研论坛和教师自学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反思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决策方面的得失,重点针对目前教师在课程决策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培训;最后,巩固良好的信念,不断反思与自省,及时从自身找出原因,改进决策,成为反思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