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刀控制压气机环形叶栅二次流的数值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6432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翼刀轴向位置和翼刀长度均不变的情况下探讨了翼刀周向位置和径向尺寸(即翼刀高度)变化对环形压气机静叶叶栅内二次流的影响,得到了在亚音速条件下控制二次流的最佳翼刀高度和周向位置并获得了在跨音速条件下翼刀影响二次流的初步信息。在亚音速叶栅中,各种方案翼刀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叶栅内二次流动情况。翼刀有效地阻断并控制了马蹄涡压力面分支的发展,同时分别在压力面-翼刀和翼刀-吸力面之间形成通道涡P2和通道涡P1,这两个旋涡强度都小于常规叶栅中的通道涡强度。随着翼刀向吸力面靠近,翼刀对马蹄涡压力面分支的阻断作用减弱,通道涡P2增强,通道涡P1减弱弱。翼刀在最佳周向位置处,不仅能有效抑制马蹄涡压力面分支的发展并能产生最为有效的翼刀涡。分析表明,距压力面为0.7t(t为节距)为本次计算的最佳位置;随着翼刀高度的增加,翼刀对横向流动的阻断作用增强,但翼刀的附加损失也增加,翼刀周围损失峰值也增加,并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广,计算结果表明,5mm为最佳翼刀高度。与常规叶栅相比,在跨音速叶栅中各方案翼刀没有改善叶栅内二次流动情况。翼刀有效地阻断和控制了马蹄涡压力面分支的发展,分别在压力面-翼刀和翼刀-吸力面之间区域形成通道涡P2和通道涡P1,这两个旋涡强度都小于常规叶栅中的通道涡强度,但翼刀改变了两端壁附近压力梯度的分布,增大了两端壁附近的逆压梯度,使两端壁与吸力面所夹角区的分离流动增强,同时翼刀还干扰了两端壁附近叶片前缘的加速流动,使气流没有加速到最大速度就开始扩压,这也导致两端壁和吸力面角区的分离流动增强。随着翼刀逐渐靠近吸力面,通道涡P2增强,通道涡P1减弱;与此同时,翼刀和吸力面间的逆压梯度也逐渐增强,逐渐增强的逆压梯度作用于逐渐减小的区域,使翼刀与吸力面之间的分离流动逐渐增强。翼刀高度的增加没有改变翼刀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造成更多的附加损失。所有高度下各周向位置翼刀都没有减弱二次流,而是使二次流的损失增加,随着翼刀高度增加,二次流损失也增加。
其他文献
电(热)对流是电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课题之一,隶属传热学、流体力学、电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基于电场的主动流动控制及强化传热技术因其独特优势(无需机械运动部件、低噪声
本文以武汉市电动城市客车开发项目为背景,以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市公用客车厂共同研发生产的WG6120HD混合动力电动客车为基础,论述了在当前能源逐渐短缺,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
机内催化燃烧技术是降低汽车排气污染、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有效措施,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加载方法都会对催化效果产生影响。要使催化燃烧技术得到推广,不仅仅需要找到经济、有效的催化剂,还要有合适的加载方法。国内外学者针对催化剂种类的研究及其载体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对于催化剂加载方法上则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发动机的改造太大,成本太高、催化剂与燃料接触面积太小,而且他
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两相运动特性的研究对于揭示床内气固两相流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复杂性,使得床内颗粒速度及浓度的分布很难通过实验方法来获得
分别用普通4A和锂化4A分子筛两种方法去除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质体系(EC/DEC/LiClO4)中的微量水,引进不同浓度的Na+离子.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两种情况下体系中的Na+及Li+浓度
节能与环保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摩托车燃油电子控制喷射系统改造传统的化油器供油系统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摩托车电喷系统研发成功之后并实现量产之前,系统的可靠
本文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分析了中医针刺及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足三里穴前后脑电信号的近似熵(ApEn)和CO复杂度,发现针刺及电刺激对人体大脑皮层不同功能分区活动性具有不同
本文是“生物质高温气化技术研究”(863计划)和“城市生活垃圾高温空气/水蒸汽气化处理工艺研究”(与湖南株洲火炬工业炉公司合作)课题的继续,旨在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原高温空气
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对压气机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负荷不断增加,使得压气机内的流动状况变差,严重时会出现流动分离,严重影响其性能。为了抑制流动分离,流动控制技术被应用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