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分析了中医针刺及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足三里穴前后脑电信号的近似熵(ApEn)和CO复杂度,发现针刺及电刺激对人体大脑皮层不同功能分区活动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理论上为针灸的科学性和足三里穴的治疗保健作用提供了依据,并证明了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与针刺类似的疗效,可以在今后的临床及家庭治疗中成为一种很好的替代疗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针灸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以及足三里穴在传统经络理论中的重要地位。针对针灸的主要特点,研究选取脑电(EEG)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而基于脑电的非线性特征,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又被选取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通过对非线性动力学各参数的进一步了解,我们最后选取了近似熵(ApEn)和CO复杂度作为大脑活动性的指标,用以反映大脑的复杂度。课题的研究主要分为针刺和经皮穴位电刺激两部分。穴位电刺激实验由6位健康志愿者参与完成。在为期9天的一个疗程中,被试于每天的固定时间在左侧足三里穴接受20分钟电刺激。并于第1、3、5、7、9天采集脑电信号。针刺数据来源于实验室以前的工作,其实验过程与电刺类似。分析后结果表明,在对应大脑本体运动区和内脏感觉区的各通道,针刺与电刺前后ApEn和CO复杂度均体现出显著性(p<0.05)的变化。而在其他区域,则只有针刺显现出类似的效果。与此同时,在产生效果的时间和参数变化的幅度上,针灸也较电刺激体现出更强的作用。另外,大多数被试都在实验的最后一天体现出对刺激的一定适应性,这也与针灸理论中要求治疗分疗程多次反复进行达成了很好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