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言语传播在20世纪前后引起了学界更为广泛和深切的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逐渐成熟。从人的着装信息、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到空间信息、国别的文化差异等等,都是非言语传播研究的热点。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传播、营销、公关、医疗、专业谈判、咨询等等众多领域。非言语传播受到重视,与众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引入到传播学当中,与同时代的媒介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是非言语传播理论研究逐渐兴起的时代,也是电子传播时代的开端。
本文认为非言语传播理论的发展是同媒介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任何时代和媒介背景下,同时使用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能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报纸、书籍、广播、电视这几种传播媒介都在同时使用着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本文试图考察非言语传播在其中的应用所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媒介中,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的比例不同,由此也造成人的关注点和思维习惯有所不同。印刷媒介上使用大量的文字,言语传播占主导。文字符号总体呈现的是线性和理性的性质,由文字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具有线性逻辑和理性思维的特点,这种抽象的符号需要阅读者使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因此,言语传播(尤其是书面形式的)往往与逻辑思维和线性思维相关联。印刷媒介占主导的时代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趋于理性(即使是阅读感情丰富的言情小说也要求读者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使人的注意力受到一定的转移。电子传播时代开始后,相比过去的印刷媒介而言,广播、电视等媒介上拥有大量的图片、色彩和声响,这样的传播以非言语传播为主导。生活在电子传播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着源源不断的非言语传播,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这些非言语信息上。比起语言信息所呈现的逻辑、抽象和理性,图像、声音不需要过多的抽象思维就可以呈现出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更多地倾向于情感、具体和感性,从而引发更多的形象思维。因此,印刷传播时代下人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由言语传播带来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而频繁使用电子媒介的人们受到大量的非言语传播的影响,更倾向于通过形象思维来满足情感诉求,在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往往都以感性的思维方式为主导。与印刷传播时代人们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电子传播时代的人们的思维逻辑更偏重立体的、直观的形象,这种非线性的逻辑思维习惯更具跳跃性、综合性的特点。与此同时,非言语传播不仅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中使用度高,在电子传播时代开始之后,由于受技术和环境的影响,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中的非言语传播比例也相应地提高,印刷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因此也引起了阅读者思维方式的微妙变化。为论证以上观点,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电视和广播的研究中,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电视和广播节目中的非言语传播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逻辑的论述提出本文的观点;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报纸,抽取了1700余份《人民日报》的头版进行图片的量化和统计(包括1400余份改革开放之前的《人民日报》的头版和2010年整年的《人民日报》头版),总结改革开放前后该报在图片风格、色彩使用、标题设计等方面的变化。近年来,非言语传播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成熟,本文试图利用笔者对非言语传播的浓厚兴趣,结合媒介研究和非言语传播研究两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为传播学中的媒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在非言语传播高度繁荣的今天,媒体想要更好地制作节目,就需要适度并且恰当地使用非言语传播,达到节目内容和传播效果的平衡,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认为非言语传播理论的发展是同媒介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任何时代和媒介背景下,同时使用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能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报纸、书籍、广播、电视这几种传播媒介都在同时使用着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本文试图考察非言语传播在其中的应用所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媒介中,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的比例不同,由此也造成人的关注点和思维习惯有所不同。印刷媒介上使用大量的文字,言语传播占主导。文字符号总体呈现的是线性和理性的性质,由文字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具有线性逻辑和理性思维的特点,这种抽象的符号需要阅读者使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因此,言语传播(尤其是书面形式的)往往与逻辑思维和线性思维相关联。印刷媒介占主导的时代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趋于理性(即使是阅读感情丰富的言情小说也要求读者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使人的注意力受到一定的转移。电子传播时代开始后,相比过去的印刷媒介而言,广播、电视等媒介上拥有大量的图片、色彩和声响,这样的传播以非言语传播为主导。生活在电子传播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着源源不断的非言语传播,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这些非言语信息上。比起语言信息所呈现的逻辑、抽象和理性,图像、声音不需要过多的抽象思维就可以呈现出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更多地倾向于情感、具体和感性,从而引发更多的形象思维。因此,印刷传播时代下人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由言语传播带来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而频繁使用电子媒介的人们受到大量的非言语传播的影响,更倾向于通过形象思维来满足情感诉求,在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往往都以感性的思维方式为主导。与印刷传播时代人们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电子传播时代的人们的思维逻辑更偏重立体的、直观的形象,这种非线性的逻辑思维习惯更具跳跃性、综合性的特点。与此同时,非言语传播不仅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中使用度高,在电子传播时代开始之后,由于受技术和环境的影响,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中的非言语传播比例也相应地提高,印刷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因此也引起了阅读者思维方式的微妙变化。为论证以上观点,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电视和广播的研究中,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电视和广播节目中的非言语传播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逻辑的论述提出本文的观点;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报纸,抽取了1700余份《人民日报》的头版进行图片的量化和统计(包括1400余份改革开放之前的《人民日报》的头版和2010年整年的《人民日报》头版),总结改革开放前后该报在图片风格、色彩使用、标题设计等方面的变化。近年来,非言语传播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成熟,本文试图利用笔者对非言语传播的浓厚兴趣,结合媒介研究和非言语传播研究两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为传播学中的媒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在非言语传播高度繁荣的今天,媒体想要更好地制作节目,就需要适度并且恰当地使用非言语传播,达到节目内容和传播效果的平衡,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