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广播、电视中的非言语传播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言语传播在20世纪前后引起了学界更为广泛和深切的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逐渐成熟。从人的着装信息、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到空间信息、国别的文化差异等等,都是非言语传播研究的热点。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传播、营销、公关、医疗、专业谈判、咨询等等众多领域。非言语传播受到重视,与众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引入到传播学当中,与同时代的媒介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是非言语传播理论研究逐渐兴起的时代,也是电子传播时代的开端。
  本文认为非言语传播理论的发展是同媒介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任何时代和媒介背景下,同时使用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能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报纸、书籍、广播、电视这几种传播媒介都在同时使用着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本文试图考察非言语传播在其中的应用所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媒介中,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的比例不同,由此也造成人的关注点和思维习惯有所不同。印刷媒介上使用大量的文字,言语传播占主导。文字符号总体呈现的是线性和理性的性质,由文字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具有线性逻辑和理性思维的特点,这种抽象的符号需要阅读者使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因此,言语传播(尤其是书面形式的)往往与逻辑思维和线性思维相关联。印刷媒介占主导的时代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趋于理性(即使是阅读感情丰富的言情小说也要求读者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使人的注意力受到一定的转移。电子传播时代开始后,相比过去的印刷媒介而言,广播、电视等媒介上拥有大量的图片、色彩和声响,这样的传播以非言语传播为主导。生活在电子传播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着源源不断的非言语传播,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这些非言语信息上。比起语言信息所呈现的逻辑、抽象和理性,图像、声音不需要过多的抽象思维就可以呈现出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更多地倾向于情感、具体和感性,从而引发更多的形象思维。因此,印刷传播时代下人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由言语传播带来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而频繁使用电子媒介的人们受到大量的非言语传播的影响,更倾向于通过形象思维来满足情感诉求,在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往往都以感性的思维方式为主导。与印刷传播时代人们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电子传播时代的人们的思维逻辑更偏重立体的、直观的形象,这种非线性的逻辑思维习惯更具跳跃性、综合性的特点。与此同时,非言语传播不仅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中使用度高,在电子传播时代开始之后,由于受技术和环境的影响,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中的非言语传播比例也相应地提高,印刷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因此也引起了阅读者思维方式的微妙变化。为论证以上观点,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电视和广播的研究中,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电视和广播节目中的非言语传播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逻辑的论述提出本文的观点;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报纸,抽取了1700余份《人民日报》的头版进行图片的量化和统计(包括1400余份改革开放之前的《人民日报》的头版和2010年整年的《人民日报》头版),总结改革开放前后该报在图片风格、色彩使用、标题设计等方面的变化。近年来,非言语传播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成熟,本文试图利用笔者对非言语传播的浓厚兴趣,结合媒介研究和非言语传播研究两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为传播学中的媒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在非言语传播高度繁荣的今天,媒体想要更好地制作节目,就需要适度并且恰当地使用非言语传播,达到节目内容和传播效果的平衡,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步突显出来。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从哲学层面上探讨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点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回归成为一种必然。那么,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人类到底应该以怎样一种态度去面对自然?马克思思想的引入,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个指导
学位
变形文学是指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有意打破现实常规,而借助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同时在文本中塑造一批通过人与异类变形异化而来的形象的文学。老舍通过“变形与异化、换位与想象”的手法在《猫城记》的文本中建构了一个荒诞的“奇域幻境”和一群在幻境中生存的猫民。首先老舍对国民的生命形式进行变形,塑造了一批人性与动物性共存、丧失语言能力的猫民形象。这群猫民虽有“独异个人”和“庸众”之分,但作为生命个体的他们思
为降低烟草中噁霉灵检测中的基质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和稳定性,通过试验建立了以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为检测仪器的烟草中噁霉灵残留检测方法。样品加水浸润后,经丙酮提取、盐析试剂包除水、石墨化炭黑除杂后,采用Agilent ZORBAX 300SB-C8液相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分离,甲醇-水程序洗脱,ESI雾化,串联质谱MRM检测。结果发现,该
《明诗综》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明诗总集。本文以朱彝尊《明诗综》为研究对象,讨论《明诗综》之编撰动机、与《列朝诗集》之关系、诸家辑评之采编等问题。清高宗诏修《四库全书》,《明诗综》亦采录其中,本文结合《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出现的文本差异,对四库荟要本、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明诗综》与底本白莲泾本《明诗综》对校,细致梳理出四库诸本对《明诗综》的抽毁与删改情况,以此探讨四库诸本因其抽删之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
历史的风沙湮没了罗马广场,公共辩论的习气仍存于西方议会;革命的炮火燃烧了政论报刊,新闻评论的传统却传于当下传媒。时过境迁,无论民主的相貌容颜如何变换,其倚赖公共辩论的传统却得沿袭。卢梭费尽心思从故纸堆中推演古典民主的盛况,对古希腊罗马广场公共辩论的图景颇为怀念。卢梭的怀旧,在经历时光的洗礼后,愈发显得罗曼蒂克。直接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治理国家的古典民主,在庞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瞬间失宠。政治精英一面褫夺
学位
公共政策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是管理国家的工具,它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共政策的执行离不开社会公众,就离不开舆论环境。大众媒体在确保公共政策顺利执行的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为公共政策编织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公共政策的实施;触角深入公众群体,获取反馈意见以修正、改善公共政策;站在利益外对政策执行予以监督……大众传媒就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排头兵”,“扩音器”和联系民意的“传感器”。
电影的风格在总体上可分为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起源于二战前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因其强烈的纪实风格受到电影理论界的关注,并借助法国“新浪潮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所谓的“第六代导演”以中国特定的时代为背景,关注社会中下层的生存状态,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本文明确提出了“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这一概念,梳理出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研究的特征及局限,并尝试着从权力的视角对中国新现
学位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兴起的快速城市化浪潮为研究背景,从传播学的视角关注中国城市化遽变时代的社区重塑问题,试图更有效地利用媒介的传播沟通功能构建一种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城市传播空间,从而唤醒人们的社区情感和城市归属感。  本文的主体思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现象与问题,包括核心概念界定与重要关系阐述、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传媒应用的调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传媒应用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针
本文以大众媒介的公共性为视角,研究了大众媒介对企业形象呈现的特点以及大众媒介呈现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并分析了政府、企业和受众对大众媒介呈现企业形象的控制。具体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章以人的关系存在和人的价值存在为研究起点,探讨了形象的起源,研究了形象的定义及客体形象对客体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形象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1、形象起源于人的关系存在和人的价值存在
学位
媒介作为公众获取艾滋病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艾滋病知识的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公众的艾滋病态度形成与改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围绕着五个主要研究问题展开,首先是在数据呈现媒介艾滋病议题建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媒介对艾滋病议题的属性议程的建构手段。研究发现,媒介对艾滋病议题的建构与“真实世界指标”间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不同的报纸间,尽管在发行区域、属性及级别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报道主题、报道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