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是指在一定数学学习情境中,学生由于长期未达成预期学习目标而遭遇失败体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国内目前已有的相关学科的习得性无助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评价层面,实证研究并不丰富,以初中生作为被试来研究数学学科中习得性无助的更为鲜见,这使得我们对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情况无法深入理解,从而缺乏针对性地解决策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更深层次地研究。本课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初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习得性无助理论及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理论,结合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及现状,对初一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表现形式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该部分主要是对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进行阐释。第二部分,研究综述。该部分首先对于习得性无助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机制、习得性无助的研究量表以及习得性无助在学科领域内的相关研究;其次是对数学问题解决内容的研究回顾,主要包括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性质与分类、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第三部分,初中生数学习得性无助表现形式问卷编制与分析。初中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表现为情绪、行为、认知和动机四个方面,对于情绪无助在情绪绝望和情绪冷漠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实证分析;行为无助集中于对其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品质、注意力、阅读水平及解题方式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认知无助则将研究集中于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效能感和心理定势;动机无助则着重对数学和其它学科中的动机水平进行深入研究。据此编制初中生数学习得性无助表现形式问卷。第四部分,初中数学习得性无助学生问题解决认知过程研究。首先通过初中生数学习得性无助表现形式问卷调查得到习得性无助学生,进而通过口语报告法对学优生与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转译与整合阶段花费时间较多,而在解题计划与监控和解题执行阶段花费时间相对于学优生要少;两类学生在错误数目方面存在差异;步骤数方面因阶段及题型而异。另外通过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问卷研究得出,该类学生的数学语言感知与理解能力较低,图式表征能力滞后,元认知监控能力相对缺乏,并且具有较低的基本运算技能。第五部分,初中数学习得性无助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对策。该部分结合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在问题解决认知过程中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策略: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数学感知与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完善数学学习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