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网络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对当前稳增长、稳投资,重塑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具有深层影响。高铁作为现代交通发展的先进方式,近10余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未来仍然将快速扩张。随着高铁由点成线,由线成网,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影响区域的生态效率,那么,具体来说,高铁网络的完善对于生态效率有何影响?影响效应多大?这种影响效应的传到机制是怎么样?此影响效应会不会因地区和城市差异性表现出不同?应该如何优化高铁网络促进区域生态效率的提升?这就是本文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采用2006-2016年中国277个地级市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SNA)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检验我国高铁网络发展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高铁网络度数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和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的提高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整体上提高了城市生态效率。但是,高铁网络对生态效率影响因不同区域或城市具有明显异质性,具体表现为高铁网络中心度优化对中心区域产生正效应,对非中心区域产生负效应,即高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生态效率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对高铁网络影响城市生态效率机制进行检验,发现城市服务业集聚在高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同时,文章采用人口地理矩阵和投入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超效率DEA模型重新测算的城市生态效率分别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旧保持不变。此外,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对于城市生态效率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从长远发展来看,各级政府仍应大力发展城市高铁建设,推动高铁网络不断优化,带动地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提升,但是在进行高铁线路规划时,要特别注意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区域不平衡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在政策出台上给予一定的补救和补偿。
其他文献
随着对外投资活动的兴起和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的拓展,离岸外包和转让定价作为两种重要的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在优化资源国际配置、降低企业成本和改善供应链整体利润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当跨国公司开展企业内离岸外包时不仅涉及到产量分配决策,还涉及到转让定价决策。不同的信息、税率条件以及决策机制对跨国公司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在分散决策下考虑母子公司成本信息不对称时,如何进行离岸外包产量分配和转让定价决策变得更为复杂。
  本文首先对集中决策机制下的决策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理想情况下的最优解决方案。接着
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国际贸易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如频繁的雾霾天气。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排放的增加,中国也备受部分国家与地区的指责。因此,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视,平衡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变得极其重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有着较强的理论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测算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2000-2014年中国整体与分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通过链式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动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整体贸易隐含碳排放在2000-2014期间增长了198.18%,价值链下高碳排放行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
  基于链式结构分解的实证结果显示:造成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迅速增长的最大因素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张,而国外消费需求则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波动较大;促进我国碳减排的主要因素
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基于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框架下,对某类产品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至关重要,检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对于进一步抓住机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发展和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以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作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对本地市场效应的产生背景和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总体规模、产品结构、市
在战略新兴企业创新活动靠传统融资渠道和政府补贴难以为继,身陷融资约束困境的背景下,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研究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作用路径,对于风险投资效果检验和完善风投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风险投资、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双边作用机理,并以2012-2017年战略新兴产业中获得了风险投资的上市企业作为样本,首先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样本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和企业创新水平进行了衡量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先采用异质性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检验了融资约束、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向、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理论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结论已经形成共识,但针对人口老龄化到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仍旧莫衷一是。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研究视角和选择变量的不同,或是单一从劳动力、消费或者储蓄率等单变量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亦或是将这些单一变量一并考虑进来,却缺乏系统、综合性分析。
  本文在充分吸取当前研究成果的同时,旨在寻找人口老龄化作用于我国经济的渠道机制,并评估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
近年来随着各县区专业化分工的浪潮,产业集聚逐渐发展为以产业链为单元的形态,即产业链的同一环节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都集聚在一起。然而,我们发现产业链集聚中并不是所有企业生产都能获得倍增效应,这很可能是因为不同的集聚网络导致差异化结果。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产业链集聚方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这对深入理解集聚内涵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区竞争力攀升和企业效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基于关系网络的视角,将产业链集聚细分为三类子网络集聚方式:同质企业子网络、互补企业子网
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家,据我国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率达七成以上。环境污染的恶化不仅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给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巨大隐患。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规制措施,以降低环境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调整时期,经济下行压力、结构性调整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所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面风险来源,其风险评价和决策一直是困扰金融机构的一大难题,在全面认识掌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解决问题的一大突破点。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信用,为中小企业开展订单、存货和应收账款融资,有效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也推动了以产业链融资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创新。与传统金融不同,供应链金融具有核心企业和抵押物双重信用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正是因此,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复杂和多样的风险,风险来源也由中小企业本身扩大到整个供应链。为更好地推进供应
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关于利率定价问题存在冲突,导致中小企业贷款更为困难。然而,银行体系金融资源却十分充裕。利率市场化之前,由于贷款利率定价无法完全反映风险溢价,银行为避免过高利率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选择低于供求平衡的利率水平,该行为将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最终引发中小企业资金供求不平衡的问题。由于信用贷款仍然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因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关键。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无疑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供应链金融借助核心企业的高信用帮助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