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负氢离子源引出部分数值模拟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el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氢离子源(Negative Hydrogen Ion Source)是一种能够产生并能引出负氢离子装置,由于负氢离子的中性化效率高,负氢离子在核聚变装置上广泛应用。负氢离子源作为中性束注入系统(NBI)的起始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从负氢离子源内引出足够负氢离子整个NBI才有意义。负氢离子源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引出60 A的负氢离子,这对于目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和科学的难题,因此需要对负氢离子源引出部分的物理运作规律有详细的了解。负氢离子的存活距离比较短,一般只有在靠近引出部分产生的才能引出,加上负氢离子源的引出部分包括负氢离子的产生和引出,所以研究负氢离子源的引出部分意义重大。现在的有关负氢离子源的认知基本上都是从实验上得来的,但是实验毕竟对负氢离子源内部的工作原理和粒子的运行规律不能直观的掌握。这就需要通过数值模拟来获得负氢离子源内离子运作的规律。因此本文通过程序模拟的方式将负氢离子源引出部分的物理变化过程直观的展示出来,并总结了模拟过程中得到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首先,本文建立了基于PIC-IFE-MCC(质点网格法-浸入式有限元-蒙特卡洛碰撞法)相结合的全三维的模拟程序来对负氢离子源引出部分的各个物理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在该模拟的过程中采用PIC为主要架构用以模拟粒子在电磁场作用下的运动状况,其中粒子的缩放标准为每单元每种粒子10个;采用IFE计算粒子在运动时所形成的电势,根据电势求解电场;采用MCC的方法处理负氢离子源内粒子的碰撞过程,包括负氢离子体积产生和消亡的过程;最后采用振动激发态的氢分子或氢离子与栅极碰撞来模拟负氢离子的表面产生过程。其次,对得到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首先采用无负氢离子产生的方式对负氢离子源的引出部分进行模拟,得到了相关物理量的图像。然后结合模拟的理论、离子源的实际工作状况以及对比国外相关文献等对程序的运行结果进行检验。无负氢产生的结果正确后,添加负氢离子的产生和消亡过程,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引出栅极的加入,令模拟结果更准确更直观,因而以此得到的规律也更有参考价值。最后,本文对引出栅极的热负载和引出栅极电势变化对半月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究。研究表明引出的电子给引出栅极带来了巨大的热负载,并且最大热负载区域与中间平面存在一定的夹角;引出栅极电势的变化对半月板深度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对半月板的形状影响不大,当引出栅极电势增大时半月板的深度会变深,反之则会变小。
其他文献
本文对当前所提出的通过解波动方程反问题连续地估计地震参数,如介质速度或速度变化率、密度、体积模量和声阻抗系数等的一些求解方法进行评述。
目的:构建RGD修饰,AFP启动子介导的E1A和IL-24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Ad.RGD-AFP-E1A-IL-24),研究其感染效率及对肝癌的选择性抑瘤增效效应与分子机制。方法:在本科室已成功构建pA
民生建设是美好生活建设的基础工程。它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当前我们建设大业的核心任务。基础民生时有弱化、焦点民生偶有缺失、民生底线常有失守等是民生
在本实验室中,由于存在的小型加速器系统较多,对于每一套加速器系统编制一套相应的控制系统工作量大,且不易于实验人员的操作,所以具有适应性的加速器控制系统平台能较好的解
大庆油田致密油总资源量丰富,主要分布在长垣外围。由于直井产量低、效益差,这些资源通过常规技术手段无法得到有效动用。在垣平1井、葡平1、葡平2井、齐平2井大规模体积压裂
针对带式输送机的工作过程及故障特征,提出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智能控制系统方案,该方案由集中控制系统和现地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采用PLC+上位机的控制模式,利用PLC对整个带式
目的评析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小儿肺炎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接收并行对症治疗的肺炎患儿135例为对象,按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归为联合组(68例)
惯性约束核聚变是人类目前进行可控核聚变研究的重要方向,因为其与核裂变相比几乎不产生具有放射性的废料,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而且其原料储量丰富,所以也是人类解决目前的能源
断裂力学是评估工程结构完整性一个重要依据。断裂的约束效应是指实际结构的断裂韧性,不仅与结构材料有关,还取决于试样或结构的约束水平。约束水平与试样或结构的几何尺寸(裂
缩小省内义务教育投入的县际差距是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财力、人力和物力三个投入维度构建衡量县级义务教育投入指标体系,以东部某省为例,测度该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