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滚刀材料表面镍基碳化钨涂层磨损特性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各国轨道交通、矿石开采等行业的飞速发展,盾构机作为暗挖隧道用的一种重要设备,因其高效的施工效率而得到广泛使用。作为盾构机掘进系统的“牙齿”—盾构刀具,直接作用于开挖面,其工作环境恶劣,载荷不稳定,受载荷冲击大,是掘进过程中最易损坏的零部件之一,尤其是在硬岩地层掘进的滚刀,需要其具有更好的磨损性能。目前,盾构滚刀的加工制造技术及性能评价标准主要被德、日和美等国家的企业所垄断,致使盾构刀具的价格昂贵,盾构施工成本高。而国内盾构滚刀研发起步晚、技术储备不足,致使滚刀研发周期长、使用寿命短、性价比低。因此,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获得耐磨性好、服役寿命长和性价比高的盾构滚刀显得极为迫切。同时与盾构滚刀直接接触的开挖面地质工况复杂,引起的滚刀的磨损形式也较复杂,因而对滚刀的磨损性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较为困难。作为目前主流的表面处理技术,涂层技术在刀具耐磨损、耐热、抗氧化和耐化学腐蚀等领域应用较多。因此制备出耐磨性高、使用寿命长的涂层滚刀,并对其性能进行有效合理评价,对提升滚刀磨损性能,延长刀具使用寿命和提高施工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首先根据工程现场调研,对不同磨损阶段的盾构滚刀的损伤形式及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评价滚刀的磨损性能和研制新型滚刀等奠定基础。其次利用涂层技术(等离子堆焊)在盾构滚刀表面制备镍基碳化钨(Ni-WC)涂层,与性能较为稳定的陶瓷材料(Si3N4)形成对磨副,对Ni-WC涂层分别在往复滑动、冲滑复合两种相对运动模式条件下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并与未经涂层处理的滚刀基材(H13钢)的磨损情形进行对比,分析有无Ni-WC涂层的滚刀材料表面损伤形式及磨损差异。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盾构滚刀掘进时与岩石的相对运动形式复杂,其中冲滑复合磨损最为常见,加剧滚刀刀圈的磨损。磨损初期,滚刀刃尖承受的接触应力较大,易发生崩刃。随着滚刀的进一步磨损,崩刃现象减少,滚刀主要承受磨粒磨损,在磨损后期,还出现疲劳磨损。2.Ni-WC涂层在往复滑动磨损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好,主要受到二体磨粒磨损,主要损伤形式为剥落。与Ni-WC涂层相比,H13钢在较低法向载荷(5 N)条件下的磨损稳定性较好,但在高法向载荷(10 N和20 N)条件下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其在滑动磨损过程中主要受到二体磨粒磨损、三体磨粒磨损,损伤形式主要为犁削和剥落。3.在冲滑磨损过程中,结构刚度的增加会改变Ni-WC涂层的磨损机理和损伤特性,低结构刚度条件下涂层主要承受冲击载荷,随结构刚度的增加,压载荷逐渐主导冲滑磨损过程。Ni-WC涂层在磨损过程中主要发生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表现为WC颗粒外凸部分的脆性脱落和镍基合金区的疲劳剥落。结构刚度同样对H13钢的冲滑磨损行为有明显影响,随着结构刚度的增加,冲滑磨损的主要损伤形式从犁削转化为剥落,主要损伤区域从冲击区向滑动区移动。4.对比两种试验材料,Ni-WC涂层耐磨性和抗冲击性能均优于未经涂层处理的基材。Ni-WC涂层耐磨性和抗冲击性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其表面的高硬度WC颗粒可阻止磨粒对较软镍基合金区的切削与碰撞,并打断磨粒对Ni-WC涂层的连续磨损。
其他文献
我国由西到东地势落差很大,为了更好地联通我国的东西部,促进经济交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会遇到地势落差很大的交通建设项目。在公路隧道建设中,为了解决隧道进口和隧道出口高差较大的问题,隧道建设者们摒弃了以往“宁直勿弯”的设计理念,采用曲线隧道和螺旋隧道的展线形式,用隧道长度的延长来解决坡度一定时隧道进出口高差较大的问题。本文依托延崇高速金家庄特长螺旋隧道,螺旋隧道因其特殊的空间展布在爆破施工方案和既有
随着电动汽车的逐渐普及,动力电池已逐渐成为制约电动汽车使用与发展的瓶颈,为此各个发达国家加大其研究力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它常处于急加速工况或
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年到2017年,我国修建的瓦斯隧道已不少于205座。瓦斯灾害是隧道修建过程中严重的地质灾害,瓦斯隧道在修建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如何有效将瓦斯浓度控制在规定限值内是瓦斯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工作。本论文以牛峒山瓦斯隧道为研究背景,基于Fluent软件对风管布设参数对瓦斯分布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隧道喷射混凝土壁面粗糙度对摩擦阻力系数的影响;结合风流场及瓦斯浓度场规律的研究,提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种眼底疾病,其主要是在视网膜血管发生病变。目前糖网病的诊断依靠眼科专家对视网膜图像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然而患病人数庞大,人工筛查耗时较长,使得患者因错失绝佳的诊疗时机而病情恶化,以致对失明构成极大地威胁。伴随着深度学习在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糖网病检测的时效性,缩短患者的诊断时间,这对于构建糖网病智能诊断系
随着化石能源日益紧缺、燃油汽车引起的空气污染愈发严重,新能源汽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目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过短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原因,虽然政府已经通过采取增加充电桩数量等外部措施来改善这一情况,但仍解决不了关键问题,需要从新能源汽车的内部因素中考虑解决方案。传统减振器在工作时,汽车悬架的振动机械能转化为减振器内部液压油的热能,然后散发至空气中。如果能对这种高功率密度的振动能量进行采集
功率VDMOS器件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其最主要性能参数击穿电压(BV)和比导通电阻(Ron,sp)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常规的功率VDMOS器件受到硅极限的限制,在大电流高电压的工作环境中表现的不是很理想。虽然带有高K绝缘介质的HK结构VDMOS器件可以打破硅极限,并且不像超结结构那样受到电荷平衡的影响,但在异质界面处存在界面电荷,影响器件的性能。本文首先研究界面电荷对HKMOS器件所造成的影响并对其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我国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公路和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也随之提升。新管幕法作为一种新颖隧道施工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新型管幕结构作为初期支护与永久结构一体化的结构,其断面形状和钢管参数的优化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依托迎泽大街管幕暗挖段隧道工程下穿火车站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幕法隧道在不同断面形状下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和动静荷载影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桥有着施工方便、性能良好且比较经济的特点,在我国公路工程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甘峪河大桥的设计采用了该类结构形式。本论文依托甘峪河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工为程背景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文综合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分析讨论了预应力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了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桥的技术特点及优缺点,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结合甘峪河大桥的设计,通过调查该桥所处区域的地
随着高速铁路线网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我国建设了大批以高速铁路为主体的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并且有将其融入商圈开发的趋势。在这种开发模式下交通枢纽站将吸引大量客流,枢纽站旅客的换乘出行链也更具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交通枢纽站的换乘客流组织难度,降低其服务水平和换乘效率,更影响着高铁线网和城轨线网的运营管理和运输效益。因此,对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出行链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运用行人微观仿真手
支挡结构在铁路工程项目中,承担着维持边坡稳定的重要职责,在抗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服役期间,由于承受多次地震动荷载作用以及各种环境侵蚀因素,其内部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当损伤累计到一定程度时,支挡结构可能会出现意外失效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支挡结构意外失效而造成的重大事故也已经屡见不鲜。为此,对支挡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及损伤服役状态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依托中铁二院与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