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湖南为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其稻瘟病发病面积广、发病率高,给水稻产量造成重大损失。育成含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最环保的方法。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水稻与稻瘟菌是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模式生物。针对以往湖南省稻瘟菌研究出现稻瘟病样品采集地相对单一,仅限于少数几个田间病圃;稻瘟菌遗传背景不清晰,仍以生理小种分析为主,缺乏菌株致病力相关数据研究等问题。本研究针对湖南省不同生态地区田间稻瘟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为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其稻瘟病发病面积广、发病率高,给水稻产量造成重大损失。育成含稻瘟病抗性的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最环保的方法。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水稻与稻瘟菌是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模式生物。针对以往湖南省稻瘟菌研究出现稻瘟病样品采集地相对单一,仅限于少数几个田间病圃;稻瘟菌遗传背景不清晰,仍以生理小种分析为主,缺乏菌株致病力相关数据研究等问题。本研究针对湖南省不同生态地区田间稻瘟菌,系统性开展种群结构及致病力研究,明确各地区菌群精确遗传信息;针对单一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年份间收集的田间菌群,研究其种群结构及致病力变化,明确气候条件对田间种群分化的影响;开展菌群基因组数据分析与无毒基因变异分析,解析菌群分化及变异分子机制;为稻瘟病监测预警、品种合理布局、水稻抗性育种提供数据支撑。具体结果如下:1.2012年至2016年从湖南省12个地级市20多个县市采集稻瘟病发病样品,分离纯化保存了超过600多个单孢菌株,并对所有菌株通过中国生理小种鉴定品系进行生理小种分类,2012年菌株分为6个大群28个生理小种,ZB群占比超过64%,为优势种群,ZB13为优势生理小种;2.通过对24个单基因系品种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单抗性基因Pi9、Piz5、Pikh和Pikm品种对2012年菌株抗性频率分别为91.6%、91%、87.9%和87.3%。其余多数抗性基因抗性频率低于50%这些结果表明;总体上来说,Pikm抗性频率最高,除对2014年菌株为36.67%外,其余年份均超过60%;Pi9情况与Pikm类似,Pita的抗性频率则是逐年下降,对2016年菌株几乎完全丧失了抗性。3.水稻中的抗性基因只有在稻瘟菌中存在相对应的无毒基因才可以发生抗病反应。无毒基因AVR-Pizt,AVR-Pikm,AVR-Pib,AVR-Pi9分布比例很高,特别是AVR-Pikm,AVR-Pi9两个无毒基因,超过90%。AVR-Pita在所有菌株中存在不高,只有在2014年菌株中超过50%,其余年份均不高;AVR-Pib在所有菌株中存在比例很高,但致病性结果却显示Pib对菌株抗性频率非常低,说明菌株中AVR-Pib突变比例非常高,进而导致功能丧失。4.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无毒基因变异类型主要是SNP、转座子插入及异位插入等。AVRPikm、AVRPita变异位点位于基因CDS区域,大多为SNP导致氨基酸变化,此外AVRPita还发现L氨酸插入突变;AVRPib其中一种突变类型为在-87bp插入了一段494bp的Pot2转座子序列;AVRPi9经测序在基因CDS及上游启动子区域均未发现突变,可能是由于作用通路其他基因突变或是其他原因导致部分存在AVRPi9无毒基因的菌株但对Pi9单基因系发生致病反应表现为感病;5.2012年菌株共检测到20种Rep-PCR菌株带型类别,分别为A-T。其中A类(19%)、B类(12%)、D类(10%)和N类(9%)多于其他类别。ZB族的菌株有19种带状分布模式,成为数量最多的群体。没有发现生理小种和Rep-PCR类别之间的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A类带型在ZA群和ZC群组中最常见,而B类在ZB组中最常见。由Rep-PCR确定的基因组带型与由具有主要R基因的MLs的致病性所确定的抗感结果相比并无差异,这表明在稻瘟菌中的AVR基因极不稳定;6.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大围山田区的57个单孢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包能力、致病力及营养生长等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相较于2013年的干旱环境,2014及2015菌群显示出丰富的种群多样性,2013年菌株在32℃高温下的菌落形态更致密紧凑,产黑色素多,显示出更强的抵抗不良环境的状态。
其他文献
饲用抗生素(AGP)禁用或限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养殖业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已经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对畜产品安全、公共卫生乃至生态环境造成重大隐患,成为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研发一直是饲料添加剂的热点领域,而益生素(活菌制剂)无疑是最佳候选者之一。在益生菌中,芽孢杆菌由于在饲料制粒过程中耐热、在胃中耐低p H和环境温度中耐储存等优点使其作为AGP的替代品
犬弓首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蠕虫,是弓首蛔虫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人体内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眼幼虫移行症(Ocular larva migrans,OLM)或神经型弓首蛔虫病(Neurotoxocariasis,NT)等。我国人口弓首蛔虫感染的血清学阳性率为12.14%-44.83%,我国犬的犬弓首蛔虫感染率为17.34%。包括基因组、转录组和
补锌有助于提高断奶仔猪的抗氧化应激能力。而有机锌和无机锌在畜牧生产中的使用效果仍存在争议。羟基蛋氨酸锌(HMZn)作为一种新型有机锌,具有同时补充锌和蛋氨酸的双重营养功效,而且稳定性好,价格较蛋氨酸锌更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系统的比较了羟基蛋氨酸锌和硫酸锌对断奶仔猪和和IPEC-J2细胞氧化应激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旨在为断奶仔猪高效、科学的补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
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系统地研究刺五加提取物的抗PRV活性以及抗病毒机理。(1)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在PK-15细胞上对猪伪狂犬病毒(PRV)增殖的抑制作用。用PRV感染PK-15细胞,分别进行不同浓度梯度(1.5 mg/m L、1 mg/m L、0.75 mg/m L、0.5 mg/m L、0.25 mg/m L)和不同作用时间(3 h、2 h、1 h、0 h)的刺五加提取物体外抗P
辣椒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30万公顷。传统上促进辣椒生长与增产的方法大都集中在育种、水肥管理及栽培技术提高等方面。但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属于紫色光合细菌,不仅能防治不同植物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然而,现有文献少有涉及光合细菌对作物的促生作用的研究。故本研究以辣椒品种“湘研1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生物组
猪肉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在现代养猪生产中,顶级种公猪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繁殖大量后代,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着重大作用。如何能大量复制顶级种公猪或其遗传物质?体细胞克隆是当前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由于克隆动物的效率低,限制了这一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将外源精原干细胞(SSCs)移植到自身无SSCs生精能力的受体睾丸中产生精子,这是一个类似于动物克隆技术,实现外源遗传物质完全复制的新途径。本
椰子主要通过成熟椰子果(种子)进行种苗繁育,种子萌发周期长(2个月)、萌芽率低(不足60%),且育苗周期长达8-10个月,从而导致种苗生产成本较高,价格高达80-100元/株。因此,提高发芽率是椰子产业提质增效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但椰子种子萌发机理尚不明确,近年来在提高发芽率方面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本研究以海南高种椰子(HT)和红矮椰子(RD)为材料,通过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椰子水(液体胚乳)、椰肉
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作为我国主产的鲜食柑橘类型之一,占全国柑橘年产量约30%。生产中,椪柑成熟期集中,选育不同成熟期的优质品种是椪柑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由‘辛女’椪柑芽变选育的椪柑新品种‘早蜜’椪柑兼有早熟、高糖和少核的主要特性,可有效缓解椪柑品种单一、集中上市的困境,在湖南省椪柑产业结构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探明‘早蜜’椪柑的主要品质性状及其形成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属于罂粟科、博落回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异喹啉类生物碱(Isoquinoline alkaloids),包括血根碱(Sanguinarine,SAN)、原阿片碱(Protopine,PRO)、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ALL)、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等,具有良好的调节肠道、抑菌
小麦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一旦发生严重的小麦病毒病,会引起小麦产量大幅下降。由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 L.)传播的小麦病毒病是其中一类世界性病害。在中国,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主要有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C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