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内皮微粒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kun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是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状态下所释放的微小囊泡状物质。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在炎症,凝血和血管功能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内皮微粒的测定被认为是评价内皮损伤的新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浆内皮微粒水平的变化,确定内皮微粒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探讨该方法在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价值。方法30例川崎病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24例完全型KD患儿,6例不完全型KD患儿,并按病程依次分为急性期(起病至IVIG治疗前,病程的第1~11天),亚急性期(IVIG治疗后,体温正常,病程的第11~21天),恢复期(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病程的第21~60天)。根据超声心动图将川崎病组又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6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4例);分别以10例发热伴有皮疹的患儿及10例健康儿童为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浆EMP水平为8.18±2.29%,亚急性期为5.93±1.05%,恢复期为2.77±0.85%。发热对照组患儿血浆EMP水平为3.66±1.16%,正常对照组患儿血浆EMP水平为1.34±0.38%。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内皮微粒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亚急性期血浆内皮微粒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发热对照组血浆内皮微粒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恢复期血浆内皮微粒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急性期与亚急性期血浆内皮微粒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川崎病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EMP水平分别与发热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内皮微粒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内皮微粒水平升高明显,而在恢复期下降至健康儿童水平。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内皮微粒水平高于无损伤组内皮微粒水平,血浆内皮微粒的检测分析为KD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发现冠状动脉损伤提供一种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其他文献
不久前,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网上发出包括《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我国第一项餐厨废油回收和深加工技术标准开始在网上
1999年12月11日至12日,本刊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广州联合召开“跨世纪中国报业与报业集团”座谈会。与会同志就如何认识跨世纪中国报业与报业集团的发展趋势,怎样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国
教学情境是由“需要-动机圈”、“任务-案例圈”、“条件-信息圈”和“认知-实践圈”有机结合而成的四重结构,包含背景、案例、任务、工具、需要、目标、条件等要素,由此决定
吕岩松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去年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炸弹落下后,他常常第一个到达爆炸现场,拍摄下那惨烈的场面;他的文章使亿万中国人为之激动、为之流泪、为之愤怒。是他,第一
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主要引起疼痛、盆腔包块及不孕。根据美国生育学会(AFS)1985年
目的:  脓毒症作为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常见和最危急的危重病,常导致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脓毒症最
目的: 探讨手烧伤后更适合功能重建的治疗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到2007年2月采用早期全皮层切痂大张厚中厚皮移植、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28例40只手
目的: 观察开胸手术关胸前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术的镇痛效果。 方法: 24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关胸前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术;B组于关胸前用0.5%罗哌卡因20ml行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战后非常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自白派诗人”中最具才华的一位。她以复杂的文学个性备受世人瞩目,其被世人传诵的诗歌以及散文极具特点。其中,普拉斯
“导语是消息的精华,是消息的灵魂,是消息最重要的开场白。”“写好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的一半。”等等,说的都是导请在消息写作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中外许多记者都极为重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