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旁肌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d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无症状人群中腰椎旁肌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无症状人群椎旁肌退变与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40-49岁、50-59岁、60-69岁三个年龄组。所有纳入人群均完善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腰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利用影像管理系统软件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利用影像管理系统软件上的作图工具,在腰椎MRI横断面上画出L3/4、L4/5、L5/S1椎间隙水平椎旁肌(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区域和L3、L4、L5椎体下终板的CSA区域,通过软件测量椎旁肌和椎体横截面积。计算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总共纳入180位健康体检者,其中40-49岁年龄组55人,50-59岁年龄组71人、60-69岁年龄组54人。从40-49岁年龄组到60-69岁年龄组,各椎间隙水平的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呈现递减趋势。在L3/4、L4/5、L5/S1椎间隙水平,各年龄组的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40-49岁年龄组,L3/4、L4/5、L5/S1各椎间隙水平的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与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r=0.540,0.559,0.558,P<0.01)、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均呈显著相关(r=0.505,0.558,0.570,P<0.001);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均呈中等相关(r=0.415,0.432,0.417,P<0.01)。在50-59年龄组,L3/4、L4/5、L5/S1各椎间隙水平的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与SS(r=0.393,0.425,0.445,P<0.001)、LL均呈中等相关(r=0.369,0.469,0.430,P<0.01),与PI均呈弱相关(r=0.365,0.355,0.236,P<0.05)。在60-69年龄组,L3/4、L4/5、L5/S1各椎间隙水平的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与SS(r=0.685,0.553,0.523,P<0.001)、LL均呈显著相关(r=0.700,0.623,0.574,P<0.001),与PI均呈中等相关(r=0.491,0.419,0.372,P<0.01)。而PI-LL与50-59岁年龄组的L5/S1椎间隙水平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呈弱相关(r=-0.277,P<0.05);PI-LL与60-69岁年龄组的L3/4、L4/5、L5/S1各椎间隙水平椎旁肌CSA/椎体CSA比值均呈中等强度相关(r=-0.316,-0.300,-0.291,P<0.05)。结论:在无症状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椎旁肌横截面积逐渐缩小,而腰椎旁肌横截面积与脊柱-骨盆参数SS、LL、PI呈正相关,与PI-LL呈负相关,尤其是50岁年龄以上人群腰椎局部失平衡的风险增大,提示老年人群椎旁肌退变与腰椎退行性改变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1研究男性雄激素缺乏问卷表(ADAM)问卷及老年男性症状评分表(AMS)筛查中老年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患者在不同的年龄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2不同年龄组和来自不同生活环境人群的勃起功能障碍症状发生率及症状轻重的差异性;3不同年龄组和来自不同生活环境人群的血清总睾酮(T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游离睾酮(c FT)及生物活性睾酮(Bio-T)的差异。方法:选取从20
目的:系统评价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术的显微镜、腹腔镜二者手术方式对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常用数据库包括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从2015年1月-2019年12月31日关于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显微镜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方案治疗对比分析的相关文献,由两位评价者按照相关限定条件进行文献筛选和提取需要的资料,使用Coc
背景及目的:为了早期识别肝硬化患者出现的肾脏功能损害,帮助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肝硬化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特点,例如: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急性肾脏病(acute kidney disease,AKD)、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
目的:探讨TIPS所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RF),比较几种模型预测TIPS术后肝功能异常的能力。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20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TIPS成功置入8mm支架的患者126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肝功能异常分为正常组(n=64)和异常组(n=62),计算术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1月及3月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背景:目前研究显示经胃内镜下坏死组织清创术(transluminal endoscopic necrosectomy,TEN)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的预后优于开腹手术和视频辅助下经腹膜后清创术(video-assisted retroperitoneal debridement,VARD)。但TEN与经皮窦道内镜下坏死组织清创术
目的:探讨单一术者实施的多孔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TvRARP)与单孔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SP-TvRARP)的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期间由同一名泌尿外科医生施行的早期40例TvRARP与20例SP-TvRARP以及同期施行的40例标准经耻骨后间隙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目的:探讨并比较细胞刷检、活检、Spy Bite、SpyGlass引导下直视以及IDUS对良恶性胆管狭窄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诊断胆管狭窄并行ERCP引导下细胞刷检、活检、Spy Bite、SpyGlass引导下直视或IDUS的患者资料,并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和临床随访(随访1年有恶性进展的认定为恶性狭
目的:皮肤坏死是皮瓣手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这意味着手术失败。当前,全身给药的局部效果有限且有出血隐患,而由于皮肤屏障作用局部用药的药物渗透性不佳,这些治疗措施都无法保证让缺血皮肤的血液供应得到有效恢复。因此,缺血皮肤急需一种安全、简便、无痛、精准给药的局部治疗方法。方法:使用可溶性微针(MN)贴片以无痛且精准的方式靶向缺血皮肤并进行透皮给药。基于一氧化氮(NO)在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作为
目的: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术后常规予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较多研究证实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SAPT)疗效并不差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TAVI术后DAPT与SAPT的有效性及
背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目前已经成为众多胆胰疾病首选的诊断及治疗手段。然而,ERCP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胰腺炎、穿孔等。其中ERCP相关穿孔的发生相对少见,但也存在着较高的死亡风险。术前若能充分预测其危险因素,可大大降低穿孔发生的风险。当前国内外对于穿孔采取保守(内镜)或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