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与心率变异性(HRV)、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相关关系,旨在早期通过无创性检查手段发现CHD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的发生并为指导临床及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PCI术并术后间隔6个月或6个月以上(6-60个月)复查冠脉造影(CAG)的患者进行有效筛选,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149例患者,年龄在36-81岁,平均年龄61.30±10.09岁,男性112例(75.2%),平均年龄59.29±9.99岁,女性37例(24.8%),平均年龄67.35±7.78岁。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结合患者非支架段血管病变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非支架段血管病变未进展组(104例)和进展组(45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脉造影冠脉病变情况、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超声心动图心功能相关指标等,并将相关数据录入计算机数据库,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进而完成心率变异性和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与CHD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相关性的研究。结果:1.PCI术后CHD149例患者根据再次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组,其中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45例(30.2%),非支架段血管病变未进展组104例(69.8%)。进展组与未进展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平均心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D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HRV指标中SDNN、SDNN index、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病变未进展组(P<0.05);CHD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不同病变进展支数之间的HRV无显著性差异(P>0.05);CHD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狭窄程度与HRV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重度狭窄组HRV指标中SDNN、SDNN index、RMSSD、TRI较轻-中度狭窄组明显降低(P<0.05)。3.CHD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中AO、LVD、LVESV、LVEDV均明显高于病变未进展组(P<0.05);CHD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以及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在心功能指标中的LVEF、LVESV、LVEDV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HD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狭窄程度与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中LVD、LVESV、LVEDV呈正相关关系,在重度狭窄组中其指标较轻-中度狭窄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D患者PCI术后发生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率较高(达30%),可见重视筛查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和研究疾病进展机制对寻找可预测因素具有重要意义。2.CHD患者PCI术后HRV越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越严重,在HRV参数中,SDNN、SDNN index、RMSSD、PNN50、TRI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其中SDNN、SDNN index、RMSSD数值降低,又可作为预测CHD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及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3.CHD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程度越严重,心功能下降越明显,定期监测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LVD、LVESV、LVEDV有助于预测和判断非支架段血管病变情况及狭窄程度。4.临床上,对CHD患者PCI术后再次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无创检查,分析心率变异性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有助于早期预测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