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乡村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商品经济以及基于亲缘、地缘关系的社会结构,也孕育出独特的乡土文化。但是延伸至今,昔日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在城镇化、资本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消逝,乡村的“异化”、“类城市化”现象层出不穷。追本溯源,这主要与建国以来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以及时下以资本、权力为主导的强权外部力量对乡村的重塑有关。在资本的驱动下乡村空间演变呈现何种特征与规律,如何引导资本与乡村良性结合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广大的乡村地域日益成为市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资本与乡村关系越发紧密的同时,乡村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资本逻辑。本研究从资本的角度介入,结合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的理论研究,形成资本驱动乡村空间演变的分析思路。以漳州古雷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按照“对比空间变化特征——演绎分析形成机制——提出策略建议”的逻辑思路展开。在针对古雷乡村空间演变的实证研究中,台湾石化资本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通过“时空修复”方式转移危机,是古雷发展的初始推动力。其后,包括其它石化资本和非石化的工商资本陆续进入,形成多元资本共同推动的格局。研究聚焦古雷地区空间及与空间关联的社会、经济的演变特征,剖析形成“半城镇化”现象的根源。主要体现在资本介入虽然促使当地经济提升和设施完善,但是由于资本不断寻求价值增值,对当地造成不可持续性开发,引发产城失调、空间失衡等问题。在形成机制探讨上,论文从不同主体的行为逻辑与空间影响出发,解析权力、资本以及社会等不同主体的相互博弈过程和对空间的重塑。最后基于古雷案例总结以及其它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从制度改革与操作实践两个层面探索乡村城镇化转型的相关策略。提出为了促使乡村平稳转型升级,应探寻资本与乡村的多元化融合思路,规范工商资本进入路径,激发乡村内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