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诊断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im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先利用1981-2002年东北地区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然后分区域平均和单站点分析了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降水、蒸发的对应关系,接着分区域和单站点分析了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垂直特征,最后利用一个土壤湿度计算模型定量的研究了降水对于土壤湿度的影响且进行了检验,并对单站点进行了降水对于各层土壤湿度影响的实测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分布呈现西南向东北增大,大值区集中在黑龙江省中部以及与吉林省交界处区域,而小值区出现在两省西部交界处。   就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而言,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大振幅区域主要位于松嫩平原的南侧以及长白山地区,且土壤湿度垂直方向的变化差异不大。   东北地区不同站点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决定于降水和蒸发的季节变化,当降水占主导作用时,土壤湿度将呈现出一个高的状态,而反之当蒸发作用比较明显时,土壤湿度偏干。在冬季,当有积雪存在时,积雪也可能是影响土壤湿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北地区不同站点季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各不相同,而同一站点不同季节的土壤湿度年际变化也不相同。   东北地区这22年来,表层土壤湿度呈现下降趋势,深层土壤湿度呈上升趋势,这可能跟该区域的降水的下降,极端降水的上升有关。   从全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土壤湿度的垂直结构在不同年份具有不同特征,主要是由降水的不同造成的。   影响土壤水分的因子很多,除降水(包括降水强度)、蒸发等气象因子外,还有地形地势地貌,土壤类型,地表植被覆盖情况,以及地面的不平整造成的局部积水等等,它们通过对降水截留,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汇集、流动而影响土壤水分含量。
其他文献
我父亲刘大年从50年代初调人中国科学院,在郭沫若院长直接领导下工作,至郭老去世,前后二十七年,除“文化大革命”最初几年外,一直与郭老保持联系。在郭老的领导下,经历了建国后学术界的一些重要活动。父亲当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学习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学术秘书处秘书、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学部党组成员、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是科学院初创时期的成员之一。父亲至今还保留有郭老写给他的一批亲笔信和一些工作上的
热带气旋(TC)强度和结构变化是下垫面、大气环流背景和TC内核动力过程等诸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利用一个全物理的非静力原始方程热带气旋模式(TCM4),在f-和β-平面
根据闭合气压系统环流指数和中心分布特征量的定义,给出了阿留申低压的面积(S)、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ψc)指数以及阿留申低压的中心特征量(平均距离r、压缩系数μ、主要异常
使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31点数字滤波器提取了58个冬季的500hPa高度场低频分量,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定义了6种低频环流型。分析了低频环流型对应的环流形势、低频环
南海是印度洋、太平洋上两个沃克环流上升支所在区域,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十分活跃,其海表面温度(SST)能很好地反映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在大尺度ENSO(El Ni(n)o-Southern O
致灾暴雨的预报预警是气象预报中高难度的问题之一,多年来,暴雨预报的研究都试图更清楚地认识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给出合适的预报方法,我国江淮地区河流众多、年降水量充沛,季
大部分热带气旋(简称“TC”,下同)进入中纬度地区都会发生向温带气旋的转变。这一变性过程常使TC再度增强,并造成强降水和大风,酿成灾害。西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TC发生
随着我国酸雨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北方城市降水化学组成的特征变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了北方两个城市的降水化学资料,对呼和浩特市和西安市的降水化学组成、时间变化和
本文利用2008年1月10日-2月2日地面观测、探空资料以及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应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对2008年初中国南方的冻雨过程进行统计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引发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领导全党全面推进这个伟大工程,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作出了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