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属于目前口腔学科领域的一类常见病,且发病趋势日渐凸显,故对TMD发病原因的探究长久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而关于咬合与TMD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已从多种角度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有研究认为牙合或颌位因素可能影响颞下颌关节功能,进而导致TMD的发生。本实验旨在利用先进的T-scan电子咬合分析系统记录伴TMD成人患者的动态咬合接触,以无TMD受试者作为对照,探讨其由参考位置(Reference Position,RP)和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两个不同颌位起始做下颌运动时的咬合特征与时间特点,以期为正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方法1.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治疗前患者,并在天津医科大学在校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年龄段均为18-30岁,平均年龄23.04±2.95岁。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he most TMD,DC/TMD)将初筛后的样本分为1组(对照组,n=17)和2组(实验组,n=23)。2.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如下操作:(1)制取全口印模,灌制超硬石膏模型;(2)进行病史问诊、肌肉触诊和颞下颌关节检查并进行问卷填写;(3)对受试者进行体位调整,保持受试者眶耳平面与水平面平行;(4)对受试者进行下颌运动训练,包括:开闭口、下颌前伸以及下颌侧方运动,直至受试者熟练掌握并达到实验要求;(5)选择大小合适的T-scan膜片、牙合叉;(6)记录受试者双侧上颌中切牙宽度,在T-scan软件内生成虚拟牙弓,再根据受试者石膏模型做适当调整;(7)试咬,选择适宜的敏感度;(8)T-scan记录受试者由ICP起始的运动过程;(9)肌肉去程序化,去除肌肉记忆,寻找受试者RP;(10)T-scan记录受试者由RP起始的运动过程。3.选择分析指标:(1)下颌运动时间指标:咬合时间(OT)、咬合分离时间(DT)、下颌前伸咬合分离时间(Pro-DT)、左侧方咬合分离时间(Le-DT)和右侧方咬合分离时间(Ri-DT);(2)受试者ICP最大咬合时咬合力分布指标:记录左、右侧咬合力相对力值百分比并计算咬合力不对称指数、记录咬合力合力中心(COF)位置并测量COF横向偏移量以及COF偏移距离;(3)计算受试者由ICP起始做下颌前伸、侧方运动时咬合干扰发生率。4.将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录入Excel进行整理,并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组受试者咬合至RP时OT较咬合至ICP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由RP起始的下颌运动时间均较由ICP起始的时间长,其中DT、Le-D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DT、Ri-DT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受试者咬合至RP时OT较咬合至ICP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由RP起始的下颌运动时间较由ICP起始的时间长,其中Le-DT、Ri-D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Pro-DT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1、2组相比,除DT外,1组不同颌位下颌运动时间均较2组短,其中下颌由RP起始运动时,Le-DT、Ri-D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由ICP起始运动时,Pro-D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上下颌牙齿到达ICP最大咬合帧时,1组平均咬合不对称指数低于2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组COF平均横向偏移量、平均偏移距离均小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1组受试者下颌由ICP前伸运动时发生咬合干扰者3人,发生率17.65%,2组有15人,发生率6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受试者下颌由ICP侧方运动时发生咬合干扰者8人,发生率47.06%,2组有15人,发生率65.22%,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伴TMD成人患者下颌分别由RP和ICP起始的运动过程存在时间差异,具体表现为RP延长的咬合时间和侧方运动时间。2.伴TMD成人患者左右侧咬合力分布较无TMD者更不平衡。3.伴TMD成人患者在由ICP起始的下颌前伸运动中后牙咬合干扰发生率更高,且咬合干扰多发生于第二磨牙。4.伴TMD成人患者在由ICP起始的下颌侧方运动中非工作侧咬合干扰发生率与无TMD者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