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个体及社会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是当今人之为人的主要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因此进行教育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新中国的教育规划进程历经了60余年的风雨,但学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教育规划的研究却十分稀少。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规划多未能科学进行,但教育规划活动却是根源于计划经济社会。如果不对新中国教育规划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关注,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反思教育规划的发展。因此1949年至1985年间的教育规划成为本论文的题目。本研究从史料分析入手解释建国至教育体制改革之前教育规划发展的基本史实,将教育规划活动与建国后重大历史分期相结合,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把握历次教育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对建国后36年间教育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解、审视和把握,反思建国36年间教育规划的经验。在研究中将教育规划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到三大改造完成时期(1949年-1956年)。依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针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除旧布新的任务,在第一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形成了本时期的教育规划。这一时期的教育规划包含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和新教育制度的建设,表现出极强的政治性特点,也反映出了科学性差和人治因素突出的不足。第二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1965年)。全面建设时期的教育规划是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下制定的,为了克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成为教育规划的主要纲领。这一时期内的教育规划便显出了政策波动性大和政治依附性强的特点。第三个阶段是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教育领域成为重灾区,教育规划难成系统,对教育造成了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教育角色受到质疑和教育规划被迫中断等不利影响。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77年-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教育规划工作开始恢复。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历史环境,这一时期的教育规划表现出制定依据的政策倾向性强、突出教育发展的先导作用和过程科学性的特点,为教育规划的重生奠定了基础。文章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影响我国教育规划的主要因素和教育规划历史经验对当今发展的启示。通过分析得出政治因素、经济发展条件和计划体制与人治因素是影响教育规划制定的主要因素,认为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应通过实行认真研究教育规划的内容与价值、加强教育规划制定的法律基础建设、重视教育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基础和完善教育规划的监督机制等措施,以规避影响教育规划发展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