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油茶原料特性及加工方式对山茶油品质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nail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茶油生产基地。油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及湘、赣南部的山地丘陵,它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另外,油茶在东南亚、日本等国也有极少量分布。油茶籽提取出的油脂是一种优质的木本食用植物油。本文选用七种主要油茶果实及山茶油为研究对象,对三种提取方式的工艺条件、不同加工工艺制取茶油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七种油茶低温冷榨油茶品质、以及山茶油氧化稳定性和储藏期等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七种油茶果实原料特性及相关性研究七种油茶的鲜果含油率为2.57%-8.06%,其中小果油茶含油率最高,浙江红花油茶次之,品种间差异较大。果实主要原料特性与鲜果出油率关联度大小为:干出籽率>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干籽含油率>干籽含水率>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水率>千粒重>果径>单果籽数>果皮厚度>单果均重。(2)三种加工方式工艺优化以浙江红花油茶为原料进行三种加工方式工艺的优化,对于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当CO2流量为20L/h,萃取压力为30-33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h时,油脂提取率达到92.09%;对于溶剂萃取工艺,当萃取温度选择60℃,液料比选择5:1,浸提时间选择120min时,油脂提取率最高为90.00%;对于低温冷榨工艺,当KOMET冷榨机的喷头口径为5mm,加热圈预热时间为10 min时,油脂提取率最高为78.62%,饼粕品质较好。(3)不同加工工艺对山茶油品质影响低温冷榨和溶剂萃取的酸价、过氧化值显著低于CO2超临界萃取法,二者油脂氧化稳定性也显著优于后者。维生素E含量;CO2超临界萃取法>溶剂萃取法>低温冷榨法。低温冷榨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山茶油品质好、茶油氧化稳定性好,更适用于山茶油的提取。(4)七种油茶低温冷榨油品质分析七种山茶属植物冷榨油所含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相对含量以小果油茶最高)。低温冷榨条件下得到的山茶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油脂色泽浅,山茶油品质较好。(5)山茶油氧化稳定性分析及储藏期预测不同方法提取的浙江红花油茶油脂氧化稳定性差异较大,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从100℃到130℃,温度每上升10℃,诱导期大约下降1倍。由此方程式外推导出有机溶剂浸出法、冷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浙江红花油茶油茶油脂在20℃的贮藏期预测分别为372d、548d、111d。利用Rancimat法预测冷榨油的货架寿命顺序与其氧化稳定性顺序较为接近,但是存在偏差。七种山茶属植物冷榨油在20℃的储藏期顺序为:浙江红花油茶>普通油茶>大果红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小果油茶>攸县油茶>越南油茶,其中浙江红花油茶的氧化稳定性和储藏期均最好为548d,越南油茶最差为146d。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使用,电能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供电系统和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有源电力滤波器是用于抑制谐波、提高电能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在分析有
滤波技术是视频跟踪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能够递推估计目标状态,从而成为达到精确跟踪效果的一个重要保障。经典的卡尔曼滤波仅适用于线性系统,改进后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和无迹
<正>笔者曾在《中共党史研究》上连续发表两篇理论文章,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革命史或党史为例,对传统革命史观进行反思,提出向"新革命史"转型的理念和方法(1),基本代表
脉冲信号发生器是电子技术领域的一种常用设备,可以产生和模拟测试信号。除作为常规信号源使用外,还可以用于测试或校准其他电子仪器的线性、稳定性。其中的数字波形产生模块
本文研究了基片集成波导(SIW)六端口电路以及半模基片集成波导(HMSIW)六端口电路的设计与应用。首先,本文研究了SIW结构和HMSIW结构的原理与特性。SIW是一种填充介质的矩形波
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是制作高温、高频、高功率器件的理想材料,欧姆接触技术是新型半导体材料尤其是宽带隙半导体器件研究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欧姆接触不仅与电极材料的
近年来,随着光纤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的场合使用光纤旋转连接器来传输信号。本文全面阐述了旋转连接器的发展,指出了多通道光纤旋转连接器和单通道光纤旋转连接器的
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的发展,用户对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面向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的第四代移动通信——LTE-Advanced无线通信系统开始兴起。如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传统密码学的不足和密码分析者破解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混沌的数据加密技术正成为当前密码学研究的一大
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近一个世纪研究的发展,教学有效性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学者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