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商业和工业等领域。在使用过程中纳米材料不可避免的释放到环境中,特别是水环境。纳米银是使用最多的几种纳米材料之一,一旦进入环境,银在水体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包括银离子与纳米银(AgNPs)之间的相互转化。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太阳光辐射下可引发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光化学反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商业和工业等领域。在使用过程中纳米材料不可避免的释放到环境中,特别是水环境。纳米银是使用最多的几种纳米材料之一,一旦进入环境,银在水体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包括银离子与纳米银(AgNPs)之间的相互转化。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太阳光辐射下可引发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光化学反应。本文研究DOM对AgNPs/Ag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转化的影响,以及对大肠杆菌毒性的变化过程,对评估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并评价其环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光照条件下研究了DOM(HA(胡敏酸)/FA(富里酸))对水中Ag+的还原作用,探讨了不同条件下银形态和毒性的变化,考察了环境因素如时间、DOM、银离子浓度、p H值等的影响。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DOM浓度和Ag+浓度的增加均有利于Ag+的还原和生物细胞活性的提高,而且DOM浓度在15和20 mg/L比浓度在5和10 mg/L的还原的AgNPs更多;p H为影响条件时,Ag+的还原随着p H值的增加而加速,特别是在弱碱性范围内。此外,FA与HA进行对比,HA还原出来的AgNPs较多,这是由于HA的还原性比FA强的原因。(2)在黑暗条件下研究了DOM(HA/FA)对AgNPS的氧化溶解作用,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对AgNPs形态和毒性的影响。我们发现溶解的Ag+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HA/FA浓度越高,AgNPs的氧化速率更快,生成的Ag+越多,毒性越大;HA在黑暗条件下对AgNPs的氧化也具有p H依赖性,随着溶液p H值的降低,溶解态Ag+的浓度相应提高。HA与FA对比,两者变化趋势一致,但是FA氧化AgNPs的速度更快,生成的Ag+更多,毒性越大。(3)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银在自然环境中的形态变化,本论文在DOM存在下,探讨了光照-黑暗循环中银的形态与毒性变化,模拟了AgNPs(光照实验制备)或Ag+(20 mg/L)与HA反应10天的昼夜实验。在模拟实验中,随着时间增加,溶液从透明浅黄色变成浑浊黄色,静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有灰黑色沉淀。在Ag+-HA体系中,随着时间增加,银离子浓度整体上升,12个小时模拟夜间的氧化反应比12小时模拟日间的还原反应强,使混合溶液毒性变大;AgNPs-HA体系则结果相反,氧化反应占主导作用,使混合溶液毒性增大。当HA从5mg/L提高到20mg/L时,AgN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SPR明显增加,Ag+的含量明显降低。AgNPs-HA体系的毒性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强,符合Ag+释放趋势;而Ag+-HA体系的毒性则随天数的增加而略有降低。结果表明,DOM和光照条件对银的形态变化非常重要,进而间接导致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大小变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全面地了解DOM对水中银的形态和毒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黑色组曲霉(Aspergillus section Nigri)是按形态学分类标准从曲霉属(Aspergillus)中划分出的一类曲霉,最初因该分类中很多菌种具有产生多种酶以及应用于柠檬酸的工业生产而被广泛研究,后因该分类的许多菌种被报道可以产生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和伏马毒素B2(Fumonisin B2,FB2)等真菌毒素而被持续关注。此类菌主要污染的对象之一为葡萄及
本试验旨在于评定我国湖南地区四种不同品种饲料稻糙米[陈两(两优早17)、陈陆(陆两优996)、陈湘(湘早籼44)、陈中(中早39)]的营养价值及在生长猪的代谢能(DE)、消化能(ME)、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AID)和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SID)。本研究具体分为两个试验:试验一:不同品种饲料稻糙米生长猪有效能评定。试验选取日龄、体重相近(25.86±4.81kg)的[杜×(长×大)]健康的去势公
由草鱼呼肠弧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草鱼出血病严重制约草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与草鱼(Ctenopharymgodon idellus)同属雅罗鱼亚科,较草鱼表现出更强的抗GCRV能力。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其能有效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来激活免疫反
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SSC)2021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已发表。指南就脓毒症筛查与早期治疗、抗感染、血流动力学管理、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远期结局与目标治疗等方面提出推荐意见,一经发表便引起广泛关注与争议。本文结合新指南,就近两年脓毒症领域的热点研究进行回顾与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及后续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低温胁迫是限制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及种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低温胁迫可导致水稻在芽期、苗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等各个生育时期都产生危害。挖掘鉴定耐冷基因,揭示其分子遗传机制,可为水稻耐冷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本研究前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在水稻第1染色体鉴定到了一个受低温诱导下调表达的类钙调磷酸酶B蛋白互
稻草是我国产量最大的农作物秸秆之一,具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但其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很低,经过加工制粒后,可以改善其理化特性和适口性,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和消化率。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粗饲料长度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而在筛选反刍动物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参数,以及采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评价稻秸颗粒饲料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特性方面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
奶牛乳房炎又称奶牛乳腺炎(Bovine mastitis),该病以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主要发病原因,发生范围广且发病率高。在治疗领域中,国内外仍以抗生素为主,这样大剂量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不仅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更危害人类的饮食健康。本研究以上海光明10家奶牛场为本实验的研究基础,采用PCR技术鉴定上海光明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通过耐药性分析,制定上海光明奶牛乳房炎的用药指南。另选取发病率较
中国水稻产量居世界首位,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品质、价格对人民的生活的影响巨大。农业监测预警是农业现代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作物生长、生产、销售期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效的意见和数据支持。近年我国多次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但是,我国农业检测预警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相关工作人员农业监测预警专业知识不足,系统数据采集标准不一、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手段
自古以来,乡村景观一直作为承载中国山水文化艺术的关键载体存在,但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文化和审美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逐渐衰退、断层。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在政府的全力贯彻下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和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理论与规划原则进行系统性总结,通过分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现状归纳得出当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中草药具有安全、低毒、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已在水产养殖方面得到一定应用;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能够净化水质、预防疾病、促进生长且安全、环保、无抗性,是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选择中草药四黄败毒、由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三种制剂,研究它们对大鲵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对大鲵的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试验研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