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生理生态效应与生产潜力估算

来源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42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两年不同栽培处理田间实验,对Hybrid-Maize玉米高产模型在黄土旱塬雨养、地膜覆盖及补充灌溉等栽培模式下的适应性进行验证,并就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呼吸以及玉米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阐明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形成主要限制因子及产量潜力。研究结果对指导黄土高原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建立具有一定科学及应用意义。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黄土旱塬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显著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及环境资源利用。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生殖生长时间所占比例与玉米产量具有相同表现规律,均表现为,补充灌溉>地膜覆盖>雨养>秸秆覆盖,补充灌溉及地膜覆盖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从先玉335及沈单10两个品种平均看,与雨养相比,2007和2008年地膜覆盖籽粒分别增产19.0%和27.0%,补充灌溉分别增产27.2%和32.1%,而秸秆覆盖玉米明显减产;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群体生物量累积具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地膜覆盖前期生物量累积速度较快;而补充灌溉与其相反,在玉米进入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累积速率开始迅速增加,并最终超过地膜覆盖处理;叶面积指数(LAI)与不同栽培模式比较密切,在整个生育期内补充灌溉处理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特别是到在玉米生育后期,补充灌溉不仅显著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同时也延长了玉米叶片生理功能的时间。地膜覆盖和补充灌溉在玉米生殖生长时期植物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PARi)、大气积温(GDDAir)和土壤积温(GDDsoil)显著高于雨养栽培,与产量具有相同的表现规律,说明玉米在生殖生长时期冠层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以及大气和土壤积温的累积对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Hybrid-Maize玉米模型在指导黄土旱塬春玉米高产栽培上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同时表现出较好模拟效果,总生物量、秸秆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间具有极显著线性相关性。黄土旱塬区多年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因品种不同有所差别,对多年平均光温籽粒和总生物量生产潜力,紧凑型玉米品种分别为13.25和22.45 t·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分别为12.32和20.62 t·hm-2,年际变化小;对多年平均气候籽粒和总生物量生产潜力,紧凑型玉米品种分别为11.97和19.94t·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分别为11.37和18.63 t·hm-2,年际波动大。Hybrid-Maize玉米模型不仅适用于黄土早地塬补充灌溉春玉米栽培,同样也适宜育雨养及地膜覆盖栽培。Hybrid-Maize模拟结果同时表明,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潜力挖掘的主要途径应集中在提高密度和有限降水高效利用方面。   3.黄土旱塬春玉米不同栽培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土壤剖面贮水量,也影响春玉米水分吸收规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不仅呈明显季节性变化,且与栽培模式密切相关。表层(0~20cm)平均土壤含水量表现为秸秆覆盖>补充灌溉>地膜覆盖>雨养,且土壤贮水量(0~2m)以秸秆覆盖和补充灌溉显著高于雨养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生长季耗水量以苗期阶段最少,穗期阶段次之,花粒期阶段最多,其中抽雄吐丝期对水需求最为强烈,各处理耗水强度表现为补充灌溉>雨养>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不同栽培模式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差异,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雨养栽培模式,而补充灌溉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量有密切关系。   4.黄土旱塬地区不同春玉米栽培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而且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对土壤热量资源利用。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温度变化呈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各栽培模式均以5 cm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最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呈递减趋势;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积温,以出苗阶段土壤积温最少,生殖生长阶段次之,营养生长阶段最多;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积温效应不同,表现为地膜覆盖在出苗阶段土壤积温较低,补充灌溉在营养生长阶段土壤积温较低,雨养处理在生殖生长阶段土壤积温较低,以上结果说明,在黄土旱塬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温度动态变化,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对土壤热量资源利用。   5.黄土旱塬地区,玉米生长和栽培模式不仅影响土壤呼吸速率,也影响到土壤呼吸与土壤水温因子间的相互关系。黄土旱塬春玉米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日变化特征为不对称单峰曲线,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0:00~16:00时之间和4:00时左右,土壤温度主要控制着土壤呼吸日变化。在玉米生长季中,4种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土壤CO2排放通量季节变化型式基本一致,呈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均以玉米抽雄吐丝期较高,在苗期和收获期排放量较低。不同栽培模式土壤CO2排放通量均值差异明显(p<0.05),表现为覆膜(3.980μmol·m-2·s-1)>秸秆覆盖(3.464μmol·m-2·s-1)>灌溉(3.157μmol·m-2·s-1)>雨养(2.371μmol·m-2·s-1)>裸地(1.934μmol·m-2·s-1);随玉米生育期变化,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子也发生变化,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主导影响因子是水分和温度;而在生长季中期,根系可能为主导因素,但这仍需更细致的研究。   6.补充灌溉和地膜覆盖栽培通过改善玉米光合同化作用而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各栽培模式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Fv/Fm值以及叶绿素荧光综合性能指数(PI)在玉米生育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拔节期到抽雄吐丝期较大,在玉米生育后期,各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先玉335和沈单10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综合性能指数均表现为补充灌溉和地膜覆盖明显高于雨养和秸秆覆盖,与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表现基本一致。   7.基于雷达图对各栽培模式进行的综合评价表明,在不同栽培模式中,补充灌溉各评价指标值均为最大,评分结果所构成的多边形向外明显扩张,但土壤温度评价值靠近圆心,说明补充概括在改善土壤温度方面表现出明显劣势;地膜覆盖处理在改善土壤水温过程方面的作用突出,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土壤呼吸强,土壤平均温度和积温也具有较高水平,呈现平衡发展态势;秸秆覆盖栽培模式下土壤贮水水平最高,但其它评价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雨养栽培各项评价指标均较低,评价结果构成的多边形向圆心明显收缩。说明雨养和秸秆覆盖栽培的高产能力较弱。利用雷达图面积及周长进行的定量表征结果与其定性描述一致。   8.综合以上结果认为,黄土旱塬补充灌溉及地膜覆盖仍然是保证玉米高产的较好栽培模式,如果从节约水资源考虑,应首选地膜覆盖栽培。
其他文献
菠萝蛋白酶是从菠萝皮和菠萝茎中提取到的一种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的生产可解决菠萝产业中大量废料被丢弃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还可使菠萝产品高值化利用。由于菠萝蛋白
无线Mesh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网络,正是基于传统的WLAN技术和移动Ad Hoc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诞生的。传统的单射频无线Mesh网络只使用一个信道。由于无线信道是共享信道
土壤微生物量、可溶性有机碳与氮虽然只占土壤有机碳、氮总量的较小部分,但可以在土壤全碳、氮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微小的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因而在植被恢复过程
双负材料是Veselago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具有负介电常数和负磁导率的复合材料,由于其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使得电磁波在填充这种材料的无界空间中传播时具有与坡印廷矢量
近些年来,脂代谢在神经系统发育和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参与脂代谢的重要基因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的突变或缺失会导致非综合征性X染色体连锁的智
目的 为剖宫产产妇围术期恶心呕吐选择合适的止呕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84名,随机分为托烷司琼组(T组:托烷司琼4.48 mg)、托烷司琼+地塞米松
TBCKL(TB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like),又名HSPC302(Hemaot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302)或MGC16169(Mammalian Gene Collection16169)。 TBCKL基因位于4号染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方法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十项技术之一,各国均努力推进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FID技术在门禁、零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
以MS基本培养基添加蕙兰菌根浸出液制成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的方法从野生蕙兰根部首次分离到内生细菌。经过分离纯化培养获得纯菌株27株。经过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并与Ge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