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安·何塞·米利亚斯(JuanJoseMillas,1946-)是西班牙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以写诗开始文学创作并通过新闻报导及小说奠定声名,迄今已有三十余部作品出版,共获十四项新闻与文学奖项,包括西班牙小说大奖纳达尔奖和行星奖,备受文坛瞩目。作家擅长各种文类的写作,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新闻报导和自创文类“杂文体短篇小说”(articuento)。在其众多作品中,笔者选取并解读的是:《溺水者的眼神》(1977)、《在你的名字里失序》(1988)、《这就是孤独》(1990)、《傻瓜、死人、私生子和无影人》(1995)以及《劳拉与胡里奥》(2006)。这五部小说分属作家不同的创作阶段,体现了不同社会时期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变化,而孤独则是贯穿这几部作品的共同主题,作家对孤独的理解亦随时间愈加饱满、丰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孤独观。随着西语优秀文学作品不断译入国内,米利亚斯的一些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并受到读者的喜爱。然而,相较于国外,国内相关研究并不多。而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小说创作手法的分析上,如元小说的运用、叙述人称的变化、体裁的融合等。笔者主要从米利亚斯五部作品中的孤独主题出发,围绕孤独的表现、原因及摆脱孤独的方式来剖析作家的孤独观,并期待从该角度唤起更多中国学者和译者对于作家以及现代社会孤独主题的关注。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梳理世界文学中表现的“孤独”、城市文学理论以及心理分析出发,对五部小说进行历时比较,以此分析米利亚斯笔下的孤独。论文主体共分四章。第一章梳理了世界文学和西语文学中的孤独。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展现的是拉丁美洲愚昧、落后、贫困不堪的社会状态导致的孤独;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散文和杂文集《孤独的迷宫》中的孤独感是墨西哥人特殊的历史和情结中一种寻不到根的表现;捷克小说家卡夫卡《变形记》中呈现的是异化和荒诞的孤独;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展现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精神;钱钟书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小说《围城》中的孤独展现的是中西方文化冲击下民众道德的沦丧、知识分子的丑态和尴尬生活。而米利亚斯笔下的孤独感则来自于以马德里为中心的都市生活中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来分析孤独在作品中的表现。外在都市生活的压力让主人公在情感、婚姻和职场生活中感到空虚和挫败;内心的封闭和与他人进行比较产生的自卑情结也凸显了孤独。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年人,都饱受这种孤独的困扰。第三章分析了孤独产生的原因。分析外在的社会原因,笔者借助了城市文学理论。这五部小说分别描绘了弗朗哥时期、民主过渡时期及进入民主时期后的马德里和西班牙社会,然而表面的进步背后仍是封闭的空间,就像主人公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总是封闭而狭小、人物试着逃离社会却发现城市并无出路一样。从内在的心理分析而言,作家创作的一大特点即是现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模糊,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始终处于这两个世界之间,企图在这种“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模糊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终极身份,但同时也在这种过程中深感孤独。第四章讨论了摆脱孤独的方式。即从内部借助他人的目光或评价来审视自己、从外部不惜以杀死对手为代价来破坏竞争关系或威胁、以及通过书写重建自己的身份来摆脱孤独。在摆脱孤独的过程中,作者有意强调了女性地位的上升和男性的被动。尽管米利亚斯认为,孤独对于某些群体或某个时期是必要的,用书写摆脱孤独是可能的,但所有方法终究只是暂时的。孤独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对于作家来说,无论男女老少,也无论社会进步变迁,所有人都会感到孤独。它来自于自身的封闭与挫败感,也来自于都市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尽管文学和书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孤独终究是无法避免、无法彻底摆脱的,这也正是作家对于孤独的悲观情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