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针对合肥某规模化奶牛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隐性和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并对临床型乳房炎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探讨奶牛隐性和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主要致病菌的类型,抗生素对乳房炎的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科学地指导临床用药,治疗乳房炎疾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知,该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按照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分别为5.26%、6.27%、4.81%、7.87%。前后乳区发病率经卡方检验,其P=0.2062>0.05;左右乳区发病率经卡方检验,其P=0.798>0.05,说明四个乳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差别不大。隐性乳房炎按照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发病率分别为16.92%、10.70%、11.11%、17.23%。前后乳区发病率经卡方检验,其P>0.05;左右乳区发病率经卡方检验,其P>0.05,说明四个乳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别不大。总乳房炎发病率按照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发病率分别为22.18%、16.97%、15.92%、25.1%。前后乳区发病率经卡方检验,P=0.4641>0.05;左右乳区发病率经卡方检验,P=0.7488>0.05,说明四个乳区总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不同月份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经卡方检验,其P<0.001;不同月份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经卡方检验,其P<0.001;不同月份总乳房炎发病率经卡方检验,其P<0.001。总的来说,炎热的夏季和季节转换的时候发病率比较高。乳房炎发病率与胎次也有一定关系,乳房炎发病率随着胎次的增加,呈现一种增高的趋势。在临床型乳房炎的30份乳样中共检出43株细菌,包括葡萄球菌、肠杆菌、真菌三大类。其中大肠杆菌11株,占18.60%;变形杆菌2株,占4.65%;志贺氏菌1株,占2.33%;真菌26株,占60.47%;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9.30%;表皮葡萄球菌2株,占4.65%。此次乳房炎主要由真菌引起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氟哌酸高敏。此次所分离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对酮康唑和制霉菌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先锋霉素Ⅳ、头孢曲松钠、利福平高敏。变形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高敏。志贺氏菌对恩诺沙星、先锋霉素Ⅳ、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利福平、氟哌酸高敏。我们在对奶牛乳房炎进行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采用联合用药的方针,避免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