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目标跟踪系统设计与交互行为预测方法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afanwo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测试,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在感知方面,由于真实交通环境复杂多变,越来越复杂的感知算法,使得在进行目标跟踪时易出现不稳定现象,导致对场景信息的错误理解;在行为预测方面,目前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行为过于保守,不具备与他车进行交互的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车辆目标跟踪系统的设计、交互目标选择、交互行为预测等方面对自动驾驶车辆相关技术进行研究。(1)车辆目标跟踪系统设计。对跟踪系统的坐标系进行选择,设计了跟踪的数据关联算法、基于匀加速(CA)运动模型的无迹卡尔曼滤波(UKF)跟踪算法,以及轨迹的管理规则。通过仿真和实验的方式,对所设计的目标跟踪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车辆目标跟踪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传感器在目标跟踪时存在的误检和漏检问题,提高跟踪的稳定性;当目标进行曲线变加速运动时,也能获得良好的跟踪效果。(2)车辆交互目标选择。为了提高自动驾驶系统工作的实时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对车辆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进行判断,以滤除跟踪系统返回的不重要的跟踪目标。基于对人类驾驶员交互车辆目标选择行为的分析,以轨迹分类和风险评估为依据,针对交叉口场景建立了面向自动驾驶车辆的交互目标选择方法。对于轨迹分类,分析了豪斯多夫(Hausdorff)距离、时间规整算法(DTW)和最长公共子序列(LCSS)在进行轨迹分类时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最长公共子序列具有优异的分类性能,准确率可达82.25%。对于碰撞风险评估,基于道路结构建立了行车参考路径,在Frenet坐标系中表示车辆的位置和状态,将车辆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碰撞时间作为是否存在交互的判断依据。在真实的交通流数据上对所建立的车辆交互目标选择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选择出的车辆交互目标较为合理。(3)车辆交互行为预测。为了使自动驾驶车辆具备与人类驾驶员相似的场景预测能力,以实现在交互场景中与人类驾驶员协作驾驶,采用深度生成模型条件变分自编码器(CVAE)对人类驾驶员的行为预测能力进行建模。分析了使用CVAE进行建模的合理性,建立了基于CVAE的车辆交互行为预测模型。使用真实交通场景中的车辆交互数据,并将其转换到Frenet坐标系中对模型进行了训练。测试结果显示,所搭建的行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且预测结果考虑了人类驾驶行为的不确定性;使用Frenet坐标系描述车辆运动状态,使得行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性。比较了考虑和不考虑交互目标车辆的行为预测结果,结果显示,当考虑交互目标车辆时,行为预测更加准确合理。
其他文献
隧道施工现场中钢架架设、拼接及其锁脚锚管的连接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相对较低的工序。在以往的隧道施工中,由于隧道长度相对较短,软弱地层及不良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实现,隧道沿程需要进行钢架支撑的地段一般相对较短,因此,钢架架设所带来的低效、高强问题一直未引起相关重视。近年来,随着长大隧道的大量涌现,隧道长度与日俱增,钢架支撑中人工架设这种传统施工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被大多数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迎来了改革。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其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做出了改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从重视传递计算方法转变为算理和算法的结合,从单一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趣味多样化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也应从传统的掌握基础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本文就算理和算法的概述进行阐述,分析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将算
湿陷性黄土具有大孔隙、结构性、湿陷性、水敏性等力学与工程性质,湿陷变形在定量上的不可忽视性和定性上的急速发展性,是影响建构筑物稳定性的两大突出问题。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为例,南北干线工程有近1/4坐落于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一般为自重Ⅱ级~Ⅳ级,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目前湿陷性黄土评价和处理重点考虑浅层黄土浸水饱和产生的“最大湿陷量”这一核心思想,考虑到隧洞等地下工程具有开挖卸荷、地下空间小、地基
重型车辆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这类车转向性能有待提高,有必要研究新型重型车辆转向机构。本文针对中心臂Watt-Ⅱ型转向机构组成的重型车辆多轴转向系统,进行了转向机构的动力学分析、考虑杆件变形情况下的刚柔耦合仿真、以及多轴转向机构的试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建立四轴转向机构平面力系模型,将四轴转向机构分为四组Watt-Ⅱ型六杆转向机构,再将每组六杆转向机构划分为多个基本杆组,根据复数向量推导矩阵数
近几年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和研究。一方面,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为现代智能汽车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日益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大大提升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汽车行驶安全性,同时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轨迹跟踪问题是无人驾驶车辆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精确的轨迹跟踪已经成为汽车工业领域和学术领域公认的实现自主车辆
近年来节能环保是社会研究的热点,作为工业重要动力组成部分的柴油机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柴油机喷油器的尺寸小、喷射压力大、柴油流动速度快等特点导致喷油孔内物理变化十分复杂,研究起来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采用“几何相似”原理,建立放大的透明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或者采用数值模拟对喷油过程进行研究。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发现只考虑针阀体在固定位置时的柴油流动是有
寒区送水车作为一种重要的特种运输车辆,在高寒地区灾难救助、物资运送等较为严苛工况下的运输任务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其在越野路面与极寒低温环境行驶工况的特殊性,使得其越野运行寿命的可靠性,以及低温环境下的防结冰保温性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课题通过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对运水车寿命设计可靠性与保温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为寒区运水车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水车行驶
本文对封闭无级式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进行了分析与仿真试验研究,基于Cruise软件搭建整车模型,对封闭无级式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用于汽车传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封闭无级式行星传动对整车性能的影响。首先对行星齿轮的运动学关系,受力关系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差动行星齿轮传动的运动学关系,受力和功率分配关系,为构建封闭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其次基于差动行星齿轮传动的特性,对一般封闭
动态眩光是一种典型的光污染现象,其准确评价与有效防治对于光环境优化尤其在道路照明设计中具有显著意义。目前静态眩光评价体系较为完善,但是动态眩光领域鲜有公开研究成果,而且在静态眩光实际检测过程中,不同型号的眩光测量仪器测量检测不统一。随着眩光计量检定工作的发展,对动、静态眩光的客观评价以及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瞬变环境下的动态眩光评价指标、统一眩光测量标准迫在眉睫。针对阈值增量在评价动态眩光方
单车油罐车作为运输油类物品的专用车,由于其机动性能与通过性能较好,可以轻松应对狭窄的街道和崎岖的山路,多工况路面适应性强。随着各行业对燃油的巨大需求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单车油罐车在众多专用罐车品类中日益受到重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单车油罐车遭遇较差路面时,罐内液体容易引起较大的液体晃动冲击力,对罐车结构强度造成威胁,罐车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减轻罐车的自重不但可以提高其操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