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美国华裔文学文本进行文化及文学的解读,以西方经典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后殖民理论、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参照,选取华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人物汤亭亭、谭恩美的文学作品《女勇士》、《喜福会》为研究对象,力图向读者展示华裔女性独特的文化身份,揭示具体文本中女性为建立其主体地位所作出的抗争,解读华裔女性文学为抵抗西方中心论、父权中心论而使用的创作策略。同时也探讨在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价值以及美国华裔文学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的启示。
长期以来,女权主义者与父权制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女权主义旨在为深受性别歧视的女性指出一条赢得妇女解放的道路。但是,起源于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的女权主义运动忽视了处于第三世界的女性群体的利益。作为第三世界妇女的后裔,美国华裔妇女要想建构女性身份必须从性别、族裔等方面为自己争取权利,谋求与男性、主流社会群体平等的身份地位。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从这一理念出发,塑造了从沉默到抗争、从失去话语权到争夺话语权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其渴望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消解冲突与对立,实现互相交流、互补优势与不足、和谐发展的心声。
本文分五个部分。引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主要概述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兴起、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生的语境,并简要梳理了美国华裔文学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论文的基本思路。第一章从女权主义理论研究背景出发,依次对妇女解放与女权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及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等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女权主义一词泛指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要求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权利的思想行为;后殖民女性主义旨在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确立被边缘化的殖民地妇女自身的主体地位。而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息息相关,从性别、种族的概念出发,旨在消解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传统父权制和西方一元论,改变文学中沉默的妇女形象和被双重边缘化的地位,建构女性主体空间。该章指出:美国华裔文学解构了二元对立中心体制,营造了中心话语与非中心话语共生共存的的多元主义局面,为当代文学开辟了新的批评空间。第二章进入了作品世界,在女性主义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观照下,对汤亭亭、谭恩美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喜福会》进行具体分析。对于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华裔妇女来说,她们不仅生活在由不同种族组成的异质文化环境中,而且还面临着来自传统父权制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本章立足《女勇士》、《喜福会》文本,认为美国华裔文学从华裔女性被双重边缘化的身份入手,构造了女性自身、女性之间从失声到发声、从沉默到沟通的叙述主线,以巧妙的叙事方式重塑了女性一步步找回自身主体价值艰辛过程。本章认为,在以《女勇士》、《喜福会》等代表的美国华裔文学文本中,女性主体地位的发展经历了觉醒、抗争和确立的过程,树立了女性权威形象,体现了女性的存在价值,将作为“第二性”存在的女性置于文本的主体地位以颠覆父权制社会中心秩序。第三章归纳了华裔文学的研究价值,指出:第一,作为一种带有“流散性质”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文本探讨了少数族裔女性在异国他乡面对不同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困惑,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构成了一股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对抗的文化张力,让文学研究者找到探索中西文化冲突、研究中西文化融合的新模式;第二,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写作目的是为处于第三世界中被边缘化的女性争取社会平等地位,旨在以女性被边缘化的群体经验消解男性中心体系,华裔女性文学从性别、种族等方面对女性话题展开的讨论,广泛地适用于第三世界女性文学研究,可以为其他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者所借鉴;第三,美国华裔作家的多重身份和杂糅的文化赋予了这些跨界知识分子多重的视角,作为成长在美国的第二代华人子女,她们所获得的信息既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美国独立自由的思想,这就使得华裔作家能够兼收并包各种文化观点,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地。因此,他们的写作开拓了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写作视野。结论归纳了使美国华裔文学永葆活力的方法,并且探讨了美国华裔文学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