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家庭养老变化的社会学分析——以合肥市郊H村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据了总人口比例的10.2%,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型社会。与此同时我围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这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失地农民的增加。在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增加的双重背景下,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的养老,就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展开的。 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展开的。这些宏观层面的研究所取得代表性研究成果,为我国失地农民养老的制度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失地农民养老的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除此以外,农民失地后家庭关系、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代际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对于失地农民养老产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本文选择合肥市郊一个的失地村H村作为研究的个案。文章首先对H村失地前后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于这些变化进行了总结;其次介绍了从H村到L居养老方式的变化,并阐明了变化的主要原因;再次介绍了不同形式的家庭在失地后养老出现了新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对失去土地后的家庭赡养与失地前相比,人们在观念、方式上发生的变化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主要围绕失地农民中老人自身权益的政策和关于国家法律的宣传;第二,建立养老院。敬老院目前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相对于老年人口的增长,敬老院的发展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从数量到服务质量都很难令人满意,这对养老的社会化是十分不利的;第三,扩大养老保险的途径。因为传统的观念,使得人们对保险仍然有偏见,所以应该拓宽养老保险的渠道,是更多失地农民能加入进来,并从中受益;第四,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建设中,应保留并发挥原传统农村社区中的文化以及优良传统;加强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处于优势群体的硕士研究生,其就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已毕业农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借鉴职业地位获得等相
传统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农业科技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低下,需要一种新的技术发展模式来替代,在有关参与式理论和参与式研究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新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家庭代际关系是反应家庭成员是否良性互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家庭关系的主要内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如何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本研究关注于失业者的再就业观念对再就业行为的影响力大小以及作用方式。本研究以湖北三地的问卷调查资料
我国目前处在城市化加速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尤为重要。文章在对城市规模聚集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
城市和乡村作为不同的社区,在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的过程承载着不同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本文通过乡村与城市的比较探讨了乡村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乡村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