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突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和国家禁止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法律障碍,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式陆续出现。尤其是2009年初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猛扩张,但在其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支持经济起暖回升的同时,其自身管理缺陷、蕴藏的债务风险以及连带的财政、金融等风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自2010年初,中央政策逆转,频频发出风险警示,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督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授信业务进行全面自查清理,要求商业银行对存量平台贷款进行清理规范,严格控制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增量,以控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并加强风险防范。然而,2010年至今,国家又连续出台了信贷紧缩政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面临清理规范后的融资困境,其相关风险也并未得到化解。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设立及其成因,包括: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定义、特点、类型、发展历程以及设立的深层背景原因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总体运营情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包括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和规模、资本金来源、融资方式、资金投向和还款来源,从而详细回答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什么”的问题。其次,进一步揭示了融资平台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隐患: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问题来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管理体制缺陷并面临融资困境;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结构性矛盾和系统性风险都很大,加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衡,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从借款主体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存在不可忽视的道德风险;从放贷主体的角度看,银行信贷管理风险依然较大,政府担保的法律风险固然存在,政府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难以消除,银行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监控难度很大。本文通过对大量案例和数据资料进行的归纳分析,运用公共财政学、西方经济学和投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准确认识地方政府及其投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背景关系、运作机制,全面掌握融资平台的设立、运营模式,分析各种潜在风险,从加强风险管理、债务管理、信贷管理的角度,对于如何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营和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如何改革其现行管理体制和推进其市场化进程,化解和防范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提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决策建议:要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推进市场化改革;现阶段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清理要防止矫枉过正,并对其实施动态监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为地方政府发债“开前门”;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这六条建议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了逐步规范、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总体方针,对于推动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财政体制和债务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地方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