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政治婚姻下的女性研究——处在“父权”与“夫权”夹缝中的贵族女性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是一个社会动荡、各种政治势力激烈角逐的时期。贵族阶层为了使得自己能够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往往将婚姻作为扩大其政治势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春秋贵族的婚姻被赋予了极为深刻的政治内涵,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春秋时期的贵族婚姻由于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缔结婚姻的双方还会出现因一时之政治利益而结合,又因一时之政治利益而反目的情况。这就会使当初作为政治筹码出嫁他国或他族的女性陷入双方家族的矛盾之中,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虽然“父权”与“夫权”作为男权的两个方面在本质利益上是相同的,但是这并不表明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都是永远一致的,实际上它们在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经常处在矛盾斗争的状态,有时还是尖锐对立的。在这种尖锐对立的情况下,形势迫使处在夹缝中的女性必须做出抉择,是选择助父还是从夫,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取决于这个时代的“父权”与“夫权”的力量对比。 春秋时代,贵族女性面对这一情况往往选择助父而不是从夫,这就与春秋社会的“父权”与“夫权”力量对比有关。春秋时期,“父权”往往大于“夫权”,父系家族对于已经出嫁的女儿仍然有着极强的控制力,甚至能够干涉她们的婚后生活,而出嫁的女儿为了自己的地位及利益,也需要来自父系家族的大力支持,这就使得她们会在自己的政治活动中极力维护父家的政治利益。同时父权对女性的控制和保护可以稳固和提高女子在夫家的地位,无形中使得妇女的整体地位被提高,这也造成了对整个男权势力的威胁,而这是不符合男权发展趋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夫权”也在逐渐崛起,并成为与“父权”相抗衡的一极。“夫权”对女性的影响使得女性在做选择时并不是表现为义无反顾,而是表现为犹豫、徘徊以及迷茫。处在“父权”与“夫权”的夹缝之中,便成为了春秋贵族妇女普遍面临的尴尬局面。 春秋时期“父权”大于“夫权”现象的出现,与春秋社会的形势、风俗、贵族妇女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贵族女性在政治婚姻中成为双方交易的政治筹码,但她们的政治使命并不会随着婚礼的完成而结束,通婚的双方家族都希望利用她的政治地位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又为女性的参政、涉政提供了支持。虽然春秋时期正统思想已经十分排斥女性干预政事,但并没有妨碍贵族女性活跃在政治舞台。春秋时期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但是男女之间的交往仍然较为自由,社会舆论对男女关系也持有较为坦荡的态度。此时的婚恋习俗与社会风气还有着许多上古遗俗残存与当时的社会特征,这些因素造成了春秋贵族妇女普遍认可的“人尽夫”的观念。一个女子嫁人并不意味着她将永远从属于某一个男人,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夫权”对女子就不可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而这则是春秋时期“父权”大于“夫权”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中韩文化就其类型而言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异质。历史上基督教先后进入中韩社会与两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接触、碰撞、冲突和交融。然而,基督教在与中
本文一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最后一章是结论。全文大体由中间三个部分讨论组成:第一部分,我们从明清县志、笔记等文献中梳理了“不落家”和“自梳”风俗的发展脉络和两者之间的
运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盐务专城。20世纪运城盐业经历了清末不平等条约与运城盐业、丁恩“盐务改革”前后的运城盐业、日寇与地方军阀对运城盐业的掠损和新中国运城盐业的发
1949-1959年代的中国,终于从战争的荼毒和政局的混乱中脱离出来,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高度集权制下的政权,利用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最大限度的将国
本文对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而宋代的城市经济尤其繁荣。以往学术界多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此问题。陈寅恪开
惩贪与倡廉的好坏,对历朝历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推行得好,则吏治清明,百姓安乐;推行得坏,则官吏贪浊,民受其弊。五代十国时期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而
周鸿庆事件是一件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公民向日本政府申请政治避难的事。这个貌似普通的事件却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导致了日本和台湾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