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1959年代的中国,终于从战争的荼毒和政局的混乱中脱离出来,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高度集权制下的政权,利用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最大限度的将国内有限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区,国家最高利益成为国内事业发展的唯一“风向标”。建国初,边疆政局的稳定对于国家的整体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中央希望通过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建设和发展,达到巩固边疆国防和安定政局的效果。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思茅,迎来了自我发展的有利时机。随着国家对边疆事业的重视和关注,大量的资源在中央调控下流入这些曾经落后的地区,思茅开始了全面的自我更新和社会发展。由于当时思茅的疟患失控,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成为当时进行边疆建设的第一步,思茅必须依靠一套较为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实现新生,而当时,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新的酝酿。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迅速辐射到了思茅,但是由于思茅区域特殊,民族构成复杂,在整个公共卫生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以中央指导为行动指南,需要特别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必须稳步进行因地制宜的公共卫生政策,一切措施的执行必须以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为前提。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思茅逐步形成了以抗疟为中心的公共卫生体系,一段时间内,疟疾防治和疾病防控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告别了过去疟患流行的悲惨境地,实现了边疆公共卫生体系的初步构建,边疆的公共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疆各民族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了必要的保障,最终使思茅的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