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1949-1959)中国边疆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以云南思茅疟疾防治为中心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yuefe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1959年代的中国,终于从战争的荼毒和政局的混乱中脱离出来,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高度集权制下的政权,利用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最大限度的将国内有限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区,国家最高利益成为国内事业发展的唯一“风向标”。建国初,边疆政局的稳定对于国家的整体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中央希望通过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建设和发展,达到巩固边疆国防和安定政局的效果。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思茅,迎来了自我发展的有利时机。随着国家对边疆事业的重视和关注,大量的资源在中央调控下流入这些曾经落后的地区,思茅开始了全面的自我更新和社会发展。由于当时思茅的疟患失控,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成为当时进行边疆建设的第一步,思茅必须依靠一套较为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实现新生,而当时,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新的酝酿。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迅速辐射到了思茅,但是由于思茅区域特殊,民族构成复杂,在整个公共卫生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以中央指导为行动指南,需要特别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必须稳步进行因地制宜的公共卫生政策,一切措施的执行必须以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为前提。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思茅逐步形成了以抗疟为中心的公共卫生体系,一段时间内,疟疾防治和疾病防控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告别了过去疟患流行的悲惨境地,实现了边疆公共卫生体系的初步构建,边疆的公共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疆各民族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得到了必要的保障,最终使思茅的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其他文献
珍珠港事件之后,由于害怕日裔美国人在美国太平洋海岸有骚乱和颠覆行为,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美国军方对全体日裔美国公民和日侨采取再安置政策[1]。再安置政策由大规模管制
中韩文化就其类型而言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异质。历史上基督教先后进入中韩社会与两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接触、碰撞、冲突和交融。然而,基督教在与中
本文一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最后一章是结论。全文大体由中间三个部分讨论组成:第一部分,我们从明清县志、笔记等文献中梳理了“不落家”和“自梳”风俗的发展脉络和两者之间的
运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盐务专城。20世纪运城盐业经历了清末不平等条约与运城盐业、丁恩“盐务改革”前后的运城盐业、日寇与地方军阀对运城盐业的掠损和新中国运城盐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