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范畴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我们不研究“仁”范畴的演变轨迹,就无法理解儒家思想在历史上不断转化生新的内在学理。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范畴。在《论语》中,有58章涉及到仁,一共有109个仁字,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由于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此,给后儒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不断诠释的空间。可以说,孔子“点出”了仁,开创了中国文化的道德路向,后儒通过进一步诠释和理解仁,不断展现出仁范畴的丰富内涵。同时,后儒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时代需要,不断充实仁的丰富涵义,也开拓了仁范畴的意义空间。孔子继承了“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同时纳仁入礼,创立了自己的仁学体系。后儒通过进一步解读仁的范畴,不断丰富儒家的仁学思想。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非常的庞大,不过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仁范畴演变的逻辑线索。孔子仁学思想的生长点是血缘之爱的“孝悌”,仁的进一步推延是推己及人的“仁者爱人”,求仁遵守的准则是“礼”,所以要“克己复礼”,最后便进入了知天命、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境界。同时,孔子的仁学思想在人际和谐、政治伦理、人格完善、社会公德方面有巨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人是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类对善良的追求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现代社会呼唤的友善品质正是基于人类对善永恒追求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流动加
企业慈善是现代工业经济和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自从其产生以来,不仅影响着经济活动方式,而且在政治、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与伦理状况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而影响
随着当代西方美德伦理的复兴,休谟的美德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休谟美德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英国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