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我们不研究“仁”范畴的演变轨迹,就无法理解儒家思想在历史上不断转化生新的内在学理。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范畴。在《论语》中,有58章涉及到仁,一共有109个仁字,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由于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此,给后儒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不断诠释的空间。可以说,孔子“点出”了仁,开创了中国文化的道德路向,后儒通过进一步诠释和理解仁,不断展现出仁范畴的丰富内涵。同时,后儒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时代需要,不断充实仁的丰富涵义,也开拓了仁范畴的意义空间。孔子继承了“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同时纳仁入礼,创立了自己的仁学体系。后儒通过进一步解读仁的范畴,不断丰富儒家的仁学思想。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非常的庞大,不过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仁范畴演变的逻辑线索。孔子仁学思想的生长点是血缘之爱的“孝悌”,仁的进一步推延是推己及人的“仁者爱人”,求仁遵守的准则是“礼”,所以要“克己复礼”,最后便进入了知天命、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境界。同时,孔子的仁学思想在人际和谐、政治伦理、人格完善、社会公德方面有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