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阈下的我国企业慈善问题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xy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慈善是现代工业经济和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自从其产生以来,不仅影响着经济活动方式,而且在政治、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与伦理状况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而影响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企业慈善是企业实现“义”和“利”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切实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企业慈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企业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企业不能只关心利润的最大化,更要懂得关心财富的归宿;企业不能只关注自身的枝繁叶茂,更要学会成为反哺社会的土壤。研究发现,企业慈善的道德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文化的外在约束,包括中西方传统慈善文化的影响、现代企业的伦理约束、社会期望以及政策的引导等;二是企业的道德自觉,包括企业家的道德修养、企业文化建设需求和企业的社会融入。尽管,我国企业慈善的规模逐渐壮大,我国企业慈善在扶贫济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但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企业慈善的水平低、主观随意性过强以及诈捐、索捐和慈善秀等败德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与我国企业的慈善意识淡薄、企业伦理制度建设滞后、企业慈善社会环境不尽完善有关。因此,要促进我国企业慈善的发展,就必须从大力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形成企业慈善的常态化制度、优化企业慈善的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着手。爱心无止境,社会发展无止境,企业慈善也永远没有边界,我国的企业慈善事业必须依靠政府、公众以及其它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长远而稳健的发展。
其他文献
关于人类知识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题,自古希腊以来,它一直就是哲学和知识论的重要论题。近几十年来,以隐性知识、地方知识和前沿知识为代表的新知识类型的提出,给传
人是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类对善良的追求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现代社会呼唤的友善品质正是基于人类对善永恒追求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流动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