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存的古代蚕丝织品对于古代文明的探索与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载体,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学术研究价值。出土的蚕丝织品文物在埋藏过程中和出土后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劣化,为了让蚕丝织品文物能更持久的保存,需要以无损微量原则为前提,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鉴定,对其劣化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氨基酸检验是基于分子水平的检测技术,因其所需测试样品量少且符合文物保护的微量检测需求而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通过研制人工老化样品,并对其进行表观特性、机械特性、红外光谱等基础测试,初步了解蚕丝织品的劣化状况,而后对光老化、热老化、水解老化处理样品进行柱前衍生—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测试,分析了酪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几种特征氨基酸在不同老化条件下的不同反应,结果表明,随着劣化程度的加剧,氨基酸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酪氨酸对光、热处理较为敏感,而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对水解处理比较敏感,能更好地表征蚕丝织品的水解劣化程度。此外,将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组氨酸六种氨基酸作为侧基较小的氨基酸,其余检测到的氨基酸作为大侧基氨基酸,将所测得大侧基氨基酸百分含量作为蚕丝劣化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其数据处理结果也与劣化程度形成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探究氨基酸数据与断裂强力保留率、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检测结果的关系发现,大侧基氨基酸百分含量能与其余性能参数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比单种氨基酸的表征效果更为综合、有效。由此建立了相应的大侧基氨基酸—断裂强力保留率对应关系数据统计系统,作为蚕丝织品劣化程度评估的方法体系。本文对出土于安吉五福楚墓、新疆营盘汉晋墓、江西南昌明代墓三个墓地的丝文物样品进行了氨基酸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蚕丝织品劣化程度评估方法体系,统计丝文物样品大侧基氨基酸百分含量,并研究其在老化样品氨基酸数据图中的位置来估计丝文物样品的劣化程度,三个墓地的文物样品经过该种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与样品横截面形貌观察的结果一致,也就是说文物样品分析结果验证了大侧基氨基酸百分含量在文物样品劣化程度评估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