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为我国特产,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是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针叶树种之一。近几十年, 杉木病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开展杉木转抗病基因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即在于此。本实验在已经取得杉木组培快繁系统的基础上,以杉木试管苗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杉木转基因的研究: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转基因瞬时表达研究与稳定表达研究。通过改变预培养时间、蔗糖浓度、6-BA、TDZ、头孢霉素、卡那霉素浓度,探讨该因素对茎段再生不定芽的影响,最终建立了以茎段为外植体的高频再生系统。研究发现,DCR+6-BA 1.0mg/L+TDZ0.001mg/L+NAA 0.1 mg/L+蔗糖20g/L 培养基对杉木茎段芽的诱导最有效,预培养2 d 时,芽诱导频率、平均芽数和芽形成能力最高,分别为100%、6.35和6.35。在之后的转化实验中皆采用该培养基进行茎段的芽诱导。 利用GUS 基因的酶学特性,进行瞬时表达研究,目的是在短期内优化转化条件。通过改变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AS 浓度、pH 值、侵染时间与浓度、菌体的活化方式等因素,比较其对GUS+表达率和表达量的影响,最终优化了一系列的转化条件:预培养2 天、共培养3 天、pH 值5.60、侵染时间4~8min、侵染浓度OD600=0.2。 将修正后的优化转化条件,应用于稳定表达实验即转抗病基因实验中。根据GAFP 基因具有的抑菌活性作用,将其整合入EHA105 农杆菌用于实验。通过采用不同的取材方式与培养条件进行转基因实验,统计比较不同AS 浓度下受体茎段的分化率与褐化率。光培养条件下AS60μmol/L 时茎段的分化率最高,AS20μmol/L 最低;暗培养条件下茎段的过低的分化率,说明这种培养方式不适宜用于杉木的转化实验;总体而言,AS40μmol/L 的褐化率明显最高,AS20、80μmol/L 的褐化率表现得较低。在严格的筛选步骤下,本实验最终仅获得两棵Kmr芽,其中有一棵通过PCR 实验证实是假阳性苗,另一棵由于生长缓慢,目前无法进行检测。如此低的转化率主要可能是杉木较为复杂的内环境造成的。如此低的转化率,推测是由于杉木复杂的内环境及仍未探询到更为高效的再生的受体材料等原因引起的。杉木的遗传转化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