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的遗传转化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anye8879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为我国特产,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是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针叶树种之一。近几十年, 杉木病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开展杉木转抗病基因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即在于此。本实验在已经取得杉木组培快繁系统的基础上,以杉木试管苗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杉木转基因的研究: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转基因瞬时表达研究与稳定表达研究。通过改变预培养时间、蔗糖浓度、6-BA、TDZ、头孢霉素、卡那霉素浓度,探讨该因素对茎段再生不定芽的影响,最终建立了以茎段为外植体的高频再生系统。研究发现,DCR+6-BA 1.0mg/L+TDZ0.001mg/L+NAA 0.1 mg/L+蔗糖20g/L 培养基对杉木茎段芽的诱导最有效,预培养2 d 时,芽诱导频率、平均芽数和芽形成能力最高,分别为100%、6.35和6.35。在之后的转化实验中皆采用该培养基进行茎段的芽诱导。   利用GUS 基因的酶学特性,进行瞬时表达研究,目的是在短期内优化转化条件。通过改变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AS 浓度、pH 值、侵染时间与浓度、菌体的活化方式等因素,比较其对GUS+表达率和表达量的影响,最终优化了一系列的转化条件:预培养2 天、共培养3 天、pH 值5.60、侵染时间4~8min、侵染浓度OD600=0.2。     将修正后的优化转化条件,应用于稳定表达实验即转抗病基因实验中。根据GAFP 基因具有的抑菌活性作用,将其整合入EHA105 农杆菌用于实验。通过采用不同的取材方式与培养条件进行转基因实验,统计比较不同AS 浓度下受体茎段的分化率与褐化率。光培养条件下AS60μmol/L 时茎段的分化率最高,AS20μmol/L 最低;暗培养条件下茎段的过低的分化率,说明这种培养方式不适宜用于杉木的转化实验;总体而言,AS40μmol/L 的褐化率明显最高,AS20、80μmol/L 的褐化率表现得较低。在严格的筛选步骤下,本实验最终仅获得两棵Kmr芽,其中有一棵通过PCR 实验证实是假阳性苗,另一棵由于生长缓慢,目前无法进行检测。如此低的转化率主要可能是杉木较为复杂的内环境造成的。如此低的转化率,推测是由于杉木复杂的内环境及仍未探询到更为高效的再生的受体材料等原因引起的。杉木的遗传转化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哈尼族是云南金平县的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促进对哈尼族社区周边森林资源更好的管理,推动社区群众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的积
该文综述了中国昆虫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蝇类幼虫、成虫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几个蝇种的鉴定、筛选,生物学特性观察,并通过化学分析对入选蝇种的幼虫、成虫进行了营养评
本文结合多样性保护的需要,运用繁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1998年到2001年,在以辽宁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区内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Larus saundersi(Swinhoe)为研究对象
榆树(Ulmus pumila Linn.)为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m;树冠广卵圆形,是哈尔滨市重要的绿化树种之一。榆树早春果实形似铜钱、耐修剪、抗逆性强,在“四旁”绿化中常有栽种,也是实际应用
松墨天牛幼虫的数量在6~18cm胸径的马尾松上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多;带虫株率随胸径的增大而减少;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数量下段(1~4m)>中段(5~8m)>梢段.树干2m以下带虫量占整株的2
中国西南岩溶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该区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不同岩溶地球化学背景下植被恢复的速度与成林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纯灰岩、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是松林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为我国北方油松林的本土害虫,每年大面积的发生,给松林生存和生态建设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性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