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毛虫性诱技术优化及其幼虫空间格局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g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是松林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为我国北方油松林的本土害虫,每年大面积的发生,给松林生存和生态建设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性引诱剂作为防治和监测油松毛虫成虫的主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林间。但是,性引诱剂的林间应用技术并不完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去评估它的性诱效果。另外,油松毛虫幼虫是主要的危害虫态,猖獗发生时将针叶取食殆尽,需要配合化学防治;而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将为有效使用化学农药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油松毛虫性诱技术林间优化、性诱技术效果评估和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在对四种形状诱捕器的诱虫量研究中发现大船型诱捕器的诱虫量最大。在对三种颜色诱捕器的诱虫量研究中发现黑色诱捕器的诱虫量最大;而绿色诱捕器与黑色诱捕器之间差异性不显著性。在对三种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虫量研究中发现悬挂高度为1.7m的诱捕器诱虫量最大。将不同诱捕器形状、颜色、悬挂高度三个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组合试验,发现诱虫量最大的是悬挂高度为1.7m的、绿色的、大船型诱捕器。在诱捕半径实验中发现,诱芯的诱捕半径为35m,但此处的诱捕器诱虫量极少。在诱芯残效实验中发现油松毛虫性引诱剂诱芯的持效期可达24d。  2、通过实验室解剖结果,确定了油松毛虫雄成虫交尾前后生殖系统的差异。根据油松毛虫雄成虫交尾前后生殖系统形态的对比结果,判断出林间诱捕得到的未交尾雄成虫数占解剖总数的74.5%。这说明,性引诱剂诱捕减少了油松毛虫雄成虫数量,降低了其交尾概率。  3、通过调查油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现,其幼虫呈聚集分布,且多分布于油松树冠中、下层。幼虫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加空间依赖范围也相应增加。用Kriging插值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几个明显的聚集中心;而且,在该试验调查的样地内,聚集中心多分布在林分郁闭度较大的斜坡上,幼虫由林地斜坡向整个林地扩散。
其他文献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植物耐盐机理和耐盐植物的选育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甘氨酸甜菜碱(glycine betaine)是一种重要的调渗物质,在盐胁迫下有
哈尼族是云南金平县的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促进对哈尼族社区周边森林资源更好的管理,推动社区群众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的积
该文综述了中国昆虫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蝇类幼虫、成虫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几个蝇种的鉴定、筛选,生物学特性观察,并通过化学分析对入选蝇种的幼虫、成虫进行了营养评
本文结合多样性保护的需要,运用繁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1998年到2001年,在以辽宁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区内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Larus saundersi(Swinhoe)为研究对象
榆树(Ulmus pumila Linn.)为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m;树冠广卵圆形,是哈尔滨市重要的绿化树种之一。榆树早春果实形似铜钱、耐修剪、抗逆性强,在“四旁”绿化中常有栽种,也是实际应用
松墨天牛幼虫的数量在6~18cm胸径的马尾松上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多;带虫株率随胸径的增大而减少;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数量下段(1~4m)>中段(5~8m)>梢段.树干2m以下带虫量占整株的2
中国西南岩溶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该区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不同岩溶地球化学背景下植被恢复的速度与成林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取纯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