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力军,要想在本次战略变革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民营企业应对技术创新有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理解。本文以沪深两市2014-2018年间963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关联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结合企业规模差异做了进一步探讨,为民营企业优化公司治理,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提供可行的调整建议。
从本质上看,技术创新投资是企业关于稀缺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战略决策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受制于企业内部各种权力制衡和利益分配机制。而公司治理的本质就是一套约束机制,规范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并基于产权制度、激励机制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公司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因此,技术创新行为是在既定的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完成的,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当前正值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时期,应当关注公司治理各项因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与其自身特征相匹配的公司治理机制,适应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特殊需要。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公司治理、技术创新、民营企业的概念予以界定,对相关基本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及研发投入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营业绩和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存在行业(产业)间分布不均、空间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公司治理逐渐优化,仍存在董事会、监事会治理不完善,高管激励效果有待提升的问题;研发产出和研发投入稳步提高,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再次基于民营企业特点,将公司治理各个层面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民营上市企业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入具有负向影响,股权制衡、机构投资者持股、董事会独立性、两职合一和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董事会规模与研发投入呈“倒U型”关系,高管年薪与研发投入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等原假设。
实证部分选取了沪深两市2014-2018年间963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构建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为保证实证结果合理准确,根据公司总资产规模划分了对比组。运用Eviews8.0对全样本、分组样本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选取相关变量的滞后项(上一年数据)对各样本组进行了回归分析检验,以此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方面,民营上市企业降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利于技术创新,大中型民营上市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研发强度呈“正U型”关系,样本拐点分别为49.821%、47.182%;董事会特征方面,大中型民营上市企业提高董事会独立性、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利于技术创新,董事会规模与研发强度呈“正U型”关系,当董事会成员为8或9人时,企业研发强度最低,位于9-17人区间时增加董事会成员会对研发强度起到促进作用;高管激励方面,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都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且薪酬激励的效果好于股权激励;其他方面,民营上市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可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最后,根据实证结论,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股权结构,适度调整股权分配,注重机构投资者质量;合理调整董事会结构,规范董事会制度设计,促进职能有效发挥;建立更加有效的高管激励制度,优化激励结构,提高长期激励比重;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比例,权衡利弊,维护债权人利益等优化建议,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民营上市企业优化公司治理,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从本质上看,技术创新投资是企业关于稀缺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战略决策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受制于企业内部各种权力制衡和利益分配机制。而公司治理的本质就是一套约束机制,规范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并基于产权制度、激励机制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公司技术创新决策能力。因此,技术创新行为是在既定的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完成的,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当前正值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时期,应当关注公司治理各项因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与其自身特征相匹配的公司治理机制,适应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特殊需要。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公司治理、技术创新、民营企业的概念予以界定,对相关基本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及研发投入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营业绩和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存在行业(产业)间分布不均、空间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公司治理逐渐优化,仍存在董事会、监事会治理不完善,高管激励效果有待提升的问题;研发产出和研发投入稳步提高,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再次基于民营企业特点,将公司治理各个层面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民营上市企业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入具有负向影响,股权制衡、机构投资者持股、董事会独立性、两职合一和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董事会规模与研发投入呈“倒U型”关系,高管年薪与研发投入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等原假设。
实证部分选取了沪深两市2014-2018年间963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构建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为保证实证结果合理准确,根据公司总资产规模划分了对比组。运用Eviews8.0对全样本、分组样本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选取相关变量的滞后项(上一年数据)对各样本组进行了回归分析检验,以此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方面,民营上市企业降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利于技术创新,大中型民营上市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研发强度呈“正U型”关系,样本拐点分别为49.821%、47.182%;董事会特征方面,大中型民营上市企业提高董事会独立性、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利于技术创新,董事会规模与研发强度呈“正U型”关系,当董事会成员为8或9人时,企业研发强度最低,位于9-17人区间时增加董事会成员会对研发强度起到促进作用;高管激励方面,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都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且薪酬激励的效果好于股权激励;其他方面,民营上市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可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最后,根据实证结论,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构建更加完善的股权结构,适度调整股权分配,注重机构投资者质量;合理调整董事会结构,规范董事会制度设计,促进职能有效发挥;建立更加有效的高管激励制度,优化激励结构,提高长期激励比重;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比例,权衡利弊,维护债权人利益等优化建议,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民营上市企业优化公司治理,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