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在处于全面规划和逐步推开时期。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实践表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作为论文选题,目的是在对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成长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当的评价模型和方法,从而客观地鉴定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成长状况和潜力,为促进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在概述国内外学者有关创业资本、创业板市场及其上市公司的性质和特点的研究的基础上,以美国 NASDAQ 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等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SPSS V10.0 统计软件等工具对其资源结构和成长阶段等特征进行分析。论文运用各主要创业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定位及其行业的实际分布等资料,进行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测试,发现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之间及各创业板市场之间的行业分布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在研究伊查克·爱迪思(1989)、熊义杰(1996)等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基础上,使用模糊数学集,建立起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识别模型,并从主要创业板市场的主体定位、上市条件和标准等方面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模糊识别。论文还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主要创业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规模要求及其上市公司的实际规模等方面来认识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规模和类型特征。论文进一步对香港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样检验,发现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相互的成长性差异较大。通过本章的分析,较为清晰地确定了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为以后的成长性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因素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在界定企业及其成长的性质的基础上,对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指出在不同时期,企业成长性的决定因素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手工工场时期的劳动分工发展到工业经济时期的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技术变革和无形资产,反映了人类进步的过程,也体现了企业成长的足迹。论文进而对创业板市场的高技术型中小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成长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认为决定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因素有财务状况和潜力、人力资本力量、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和社会关系能力四个方面。然后,设计了调查问卷,向江苏省部分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专家意见;进而依据江苏省无锡市 216 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资 I<WP=4>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实证检验原定性假设。 再次,论证了创业板市场与企业成长性的互动关系。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评述的基础上,从创业板股票市场的共性和特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对于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挥资本市场特有的市场评价、规范、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和规范运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而,在总结美国 NASDAQ 市场成功的经验和其他创业板市场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成长性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核心的观点。论文选择 NASADQ 市场指数的变化作为市场发展的因变量,以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变量作为上市公司发展的独立变量,运用 SPSSV10.0 统计软件分别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最后,提出和论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基本思路,设计并检验成长性评价模型和方法。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主体和客体、基本要素、标准和方法等;提出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框架。该思路突破了就“评价”而“评价”的观念,主张将对上市公司的评价和监控、管理和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全过程动态评价思路。本着简化、适用和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绝对值与相对数相配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统一、历史性评价和行业内外比较相协调的原则,构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潜力、人力资本力量、市场和社会关系、技术与创新能力 4 个层面 20 项成长性评价指标;然后,建立评价模型,从香港创业板市场选取企业样本,实证检验评价模型和分析其成长前景。评价结果与样本企业的成长性趋势表现较为相符,说明评价模型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样本企业的成长性。论文还探讨了将基于历史停息的成长性评价和基于现实价值的期权定价评价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