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以《建构叙事-增补版》翻译实践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对《建构叙事——增补版》这本书的部分章节进行翻译实践时发现,作者在对概念进行深入阐述、解释时多使用重复句结构的长句,且句中常常隐藏主语,但在日汉翻译中,不能只按照字面直译,从翻译转换理论来看,层次转换与范畴转换理论能够通过结构的划分与转换有效地还原原文含义。因此,本文从实践出发,通过分析本次文本的翻译实例,尝试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在日文文本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个部分中,笔者对翻译文本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个部分为正文部分,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词汇、句子和语态、体态三个部分来结合例句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本次翻译文本之中,词汇部分可运用类别转换和层次转换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词性、语义、语法上的转换;句子部分则主要是结构转换和单位转换的语法现象较为突出,因此,笔者从语序、主语、略译、补译、单复句角度进行了例句分析;语态、体态部分则主要围绕主被动转换进行例句分析。第三部分为结论,对于前文举出的各类转换翻译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心得。
其他文献
本文以南四湖流域东部地区西周遗存为研究对象,依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的形制将其划分为三期六段,并结合传世文献和金文材料讨论相关遗存所对应的族属,从而在宏观上考察西周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经略和区内各诸侯国的发展。文章对探讨西周王朝在不同时期经略这一地区的背景、目的、政策及所取得的成效,研究鲁、薛、滕、邾、小邾等诸侯国在西周时期的发展及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分为以下五章。第1章绪论。讲述
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偏正式“大X”格式,通过对变量“X”的分类研究,分析了“大X”格式的句法、语用、语义特征及其背后的认知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二语习得者习得偏正式“大X”格式的偏误分析,提出针对偏正式“大X”格式的教学建议,为今后的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明确本文研究对象偏正式“大X”格式的范围,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第二
研究目的:山西明清遗存的考古工作较为薄弱。对西冯堡墓地的研究,能极大程度上丰富山西省洪洞地区晚期人群的相关材料,完善了该省考古工作的内容,为研究明清时期墓葬的丧葬习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状况提高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明清考古学的研究。根据已完成的发掘和整理工作,西冯堡墓地的人群属于明清时期的平民阶层。明清时期距离现当代较近,人的体质特征更加接近当代人类,在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多相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常出现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构式——“因为X所以X”。文章立足于汉语语言事实,运用三个平面理论、构式语法和互动语言学理论,在详细考察了同语因果关联式的结构特征、语义特点及语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功能驱动形式对应理论探讨了结构的形成机制,最后立足本体,提出同语因果关联式的相关对外汉语教学建议。首先我们对“因为X所以X”的构式身份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内部变项“X”的特征及整体构式的组合特征。
汉语中有大量的近义词,一直以来近义词辨析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确切地“讲出来”与正确地“用出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展开与近义词相关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以“禁不住”类近义词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包含有“抑制不住”义的四个词语:“忍不住”、“禁不住”、“不由得”和“不禁”,将其统称为“禁不住”类近义词,对其从语义特征、句法搭配、汉语教材分布、留学生偏误等方面进
税收一直都为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杠杆调节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首次提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一重要要求,这也表明了税收不再仅仅被视为维系经济发展的工具,更拥有着极大的社会意义,良好的财税体制将对于社会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个人所得税作为财税政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税
本文是一篇英汉同传实践报告。笔者参加了名为《多元能力、超语行为及自主移动学习》的学术讲座,同时进行了同传实践。结合线上口译质量反馈以及对前期准备、译中表现和译后评估三个过程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主要的口译问题:听力分析偏差导致的错译、短时记忆薄弱导致的漏译,译出语组织不佳导致的输出拖延和冗余问题,意在找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强调口译中听力分析、短时记忆和译语表达需要协调。基于
本英汉同传实践报告取材于英国华威大学安东尼·利迪科特教授的线上讲座,内容为微观层面的语言政策和规划:层次、能动性和结构。在同传实践中,作者发现口译过程中主要问题源于时间差过长,具体的后果表现为:用词啰嗦、译语不连贯和信息缺失。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不难发现同传中造成这些后果的成因可分为三类:译语选词不当、译语句子结构冗余以及源语句子信息冗余。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以压缩策略理论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字
随着中日交流日益频繁,汉日文本的翻译量也逐渐增多,翻译工作者已成为沟通两国交流的重要桥梁。虽然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但两种语言在性质上截然不同,尤其是关于主语省略的表达方面差异明显。众所周知,主语省略是一种在各国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然而,与英语、汉语相比,日语中的主语省略更加普遍。笔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因中日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而引起的翻译问题。比如日语中有大量省略了主语的句子,
和汉语一样,日语人称代词也可以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举个例子,汉语一般用“我”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与此相对,日语中却有“わたし、わたくし、僕、俺”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在实际的会话和文章中,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日语中明明有那么多的人称代词,为什么实际使用频率不高?既然人称代词的实际使用频率不高,那么人称代词在日语中都是用什么表达方式替代的?日语中要省略人称代词又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