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属嗜盐菌,广泛分布于海水、盐湖及海产品中。在沿海地区,经常因食用污染副溶血弧菌而又未经煮熟的海产品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甚至脱水、昏迷等症状。耐热直接溶血素(TDH)与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RH)被认为是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与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是:(1)分析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2)比较副溶血弧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tdh基因的表达差异;(3)初步探明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tdh基因邻近区域的结构特征。
为了调查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及其养殖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分别在舟山、象山、温州三地采样385份,包括海水、泥土和海产品,其中278份样品中分离到副溶血弧菌,分离率达71.8%。其主要毒力基因检测显示,27株呈tdh基因阳性,占9.7%,而trh与ureC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2.3%与11.8%。27株tdh阳性的副溶血弧菌中,有25株能在兔血平板上表现明显的β-溶血(神奈川现象)。具有尿素酶表型的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rh与尿素酶基因ureC。对27株副溶血弧菌的tdh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海产品相关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呈现不同的两个簇,而环境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的trh基因核苷酸序列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不同来源以及不同应激条件下副溶血弧菌tdh基因的表达差异。提取副溶血弧菌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pvuA作为内标基因,利用SYBR Greeen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vuA和tdh基因的荧光定量PCR融解曲线分析表明,两者均为特异性扩增。虽然同类来源的不同菌株间tdh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tdh mRN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海产品分离株(57.2比13.8)。在pH4.0、0.5%和8%NaCl应激条件下,临床株ZJ2和海产品分离株FJ14A的tdh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NaCI,pH7.4);另一海产品分离株KP34(属流行血清型O3:K6)在高浓度NaCl(8%)条件下的表达量显著提高,而低pH应激时tdh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
运用基因步移与LA-PCR方法,扩增了海产品分离株FJ14A的tdh基因侧翼的核苷酸序列,并与数据库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产品分离株FJ14A基因组中的tdh基因与tdh3最为接近,分布在与副溶血弧菌临床株所不同的毒力基因簇上。该菌株的tdh3基因上下游均有类插入序列(ISVs)与转座酶特征,且与trh-ure基因簇紧密相连,与trh基因间的距离仅为15kb,中间分散着类插入序列的基因片段。
上述结果表明:(1)浙江沿海地区海产品和相关环境中副溶血弧菌的污染比较严重,但主要毒力基因的tdh的阳性率仅为9.7%,低于临床株的tdh阳性率。(2)不同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tdh mRNA表达差异显著,临床分离株的tdhmRNA表达量总体上高于海产品分离株,副溶血弧菌在不同应激条件下主要表现为tdh mRNA表达上调;(3)通过对1个水产品分离株的tdh3邻近区域的基因结构分析显示,其上下游均有类插入序列(ISVs)与转座酶基因。而且其上游与trh-ure基因簇相连,tdh邻近区域的基因结构不同于我们先前的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研究结果对于探讨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差异的分子基础及其主要毒力基因的水平转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