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bo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将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对照组、中西医结合1组、中西医结合2组(“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三组比例为1:2:1,共入选病例144例,入选后因多种原因脱落12例,纳入统计分析的共132例,其中男110例,女22例。西医对照组运用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1组采用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凉血活血退黄、清热解毒利湿、温阳健脾退黄、益气解毒化瘀法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2组使用基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方案。治疗观察期为8周。观察时间点:第0周、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随访期24-48周。观察时间点:第12周、24周、48周。主要观察指标为病例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毒学指标、生化指标等,其中死亡率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结合前期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探讨“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中西医结合组(1+2组)死亡率(28.71%)与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率(51.61%)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中西医结合2组(“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死亡率(16.67%)低于中西医结合1组死亡率(35.3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 P<0.05。经治疗后西医对照组患者ALB平均水平未见上升,反而有轻度下降;中西医结合组(1组、2组)患者均上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中西医结合2组(“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上升明显,且与西医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具有显著降低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肝脏组织得到重构,功能得到代偿或恢复。“补肾生髓成肝”调控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紊乱的肝再生过程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结果提示,“补肾生髓成肝”促进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调控肝再生相关的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分子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冷心放肩微量提拉法(SAPMAC)分别以10mv/h,12mv/h,14mv/h和16mv/h为电压下降速度生长了蓝宝石晶体,系统研究了电压下降速度这一主要工艺参数对SAMPAC法蓝宝石晶体生
当前,在海量数据的计算需求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的催生下,云计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但是,云计算技术远未达到成熟完善:从云计算用户的角度看,存在着建模应用复杂、流
供应链已经进入了协同发展的时代,探讨供应链协同问题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和热点。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探索影响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和
目的:本研究是在既往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胃愈疡汤治疗NSAIDs相关性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药防治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本病诊断标
介绍电气接地装置铜包钢材料接头热焊熔接中出现的残缺、内部密集蜂窝状气孔、未熔合和漏浆等质量缺陷,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试验分析,提出控制措施,指导工程施工,取得一定的效果。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技术评估肝脏纤维化和肝占位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占位患者112例(肝占位组),健康志愿者34例(对照组),采用ARFI技术测量
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1]。尽管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标准措施,但是由于缺乏供体,或者患者不能存活到有合适供体,使这一治疗受到限制,例如美国每年需
目的:探讨病位在胃部的糜烂性胃炎患者眼部白睛络脉的分布规律,用以对中医望诊的补充,为辨证论治提供更直观的证据。材料与方法:通过对83例消化门诊经胃镜确诊为糜烂性胃炎患者眼
卫星激光测距是目前空间大地测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地球动力学和大地测量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云南天文台即将开展非合作目标分光路激光测距试验,即激光接收和发射光路系统
目的健脾补肾法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eAg水平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18-60岁的乙肝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