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理论是理解自己和他人愿望、信念、意图等心理状态并据此推断他人行为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探索心理理论的神经基础提供了工具和契机,使其成为当今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PET和fMRI的时间分辨率较低,无法精确阐明大脑动态加工的时间进程,所以,已有研究多侧重心理理论脑功能定位,而对大脑动态加工的时间进程分析不足。在分析和评述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学位论文针对其薄弱环节,充分发挥ERP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以健康大学生和研究生为被试,使用Neuroscan ERP系统记录32导脑电数据,离线分析其行为数据(正确率和反应时)、ERP成分和脑电地形图,旨在揭示心理理论动态推理过程中的时间特性。本学位论文包括三项研究,第一项研究从宏观上探查心理理论推理过程中知觉人物形象与推理心理状态这两个认知子过程动态分离的时间进程;后两项研究则从微观上进一步深入考查心理理论内部构成成分加工时大脑的动态变化特点。具体来讲,研究一为漫画分类任务,记录并分析被试理解心理理论、人物表征和场景知觉这三类漫画时的脑电变化,以此来揭示心理理论推理过程中各认知子过程的时间特性。研究二采用改编后的“欺骗外表”任务,考查了个体对愿望和信念这两种不同水平的心理理论成分的加工差异。研究三则将表征变化与错误信念任务做对照,来探讨个体如何认识加工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研究结果为心理理论推理的脑机制提供了ERP指标,将结论概述为如下三点:第一,漫画分类任务中,三类漫画均诱发P1,场景知觉漫画的P1波幅显著小于心理理论漫画和人物表征漫画,而后两者所诱发的P1波幅差异不显著。漫画呈现后1000ms到1300ms,三类漫画条件所诱发的LPC表现出明显的阶梯效应:心理理论漫画的LPC平均波幅显著正向大于人物表征和场景知觉漫画,人物表征漫画的LPC平均波幅又显著正向大于场景知觉漫画。漫画分类研究为心理理论的动态加工过程中人物知觉早于心理状态推理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证据。P1和LPC的分离差异揭示了区分生物体(人)和非生物体(环境)时大脑的动态加工过程,同时也说明,心理理论加工可能首先进行人物和场景的知觉与译码,然后再进行人物心理状态的表征与推理。第二,区分他人愿望与信念的ERP研究中,在头皮中前部,他人愿望和错误信念的加工诱发了有差异的LNC,LNC从350ms开始一直持续到1000ms以后。推理他人愿望时的LNC平均波幅显著小于错误信念。LNC的分离差异表明对他人愿望和信念认知加工过程的脑机制可能不同。另外,他人愿望推理的行为反应时显著小于错误信念推理。这表明,对他人愿望的推理加工易于错误信念,两种心理状态分别属于不同水平的心理理论加工成分,愿望较信念层次低。第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均在头皮中前部诱发了有差异的LNC,且在350-450ms和650-1050ms两时间段内,错误信念(他人心理)推理时的LNC平均波幅显著负向大于表征变化(自己心理)推理。这表明,被试在350-450ms时可能已经意识到要区别对待表征变化和错误信念推理,即前者是询问自己的信念,而后者则是针对他人。650-1050ms的差异似乎才真正反映出两种心理推理过程中大脑活动机制的差异。从电极点上看,头皮中部电极点上LNC的平均波幅显著大于头皮后部电极点上的幅值。这反映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动态加工过程中脑电的头皮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