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熵碳化物陶瓷粉体合成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熵碳化物陶瓷作为一类新型超高温陶瓷材料,不仅兼具传统碳化物极高的熔点、较高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以及良好的高温物理化学稳定性等性能,而且在多主元的高熵化作用下,该材料的硬度、模量以及高温物理化学稳定性等性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其成为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极端领域的有力备选材料之一。然而,目前国际上所开发的高熵碳化物陶瓷材料普遍存在晶粒粗大、致密度低、元素分布不均匀、氧杂质含量高等系列问题,严重限制了该材料的基础研究和性能提升。高品质粉体原料合成是国际上公认解决上述系列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关于高熵碳化物陶瓷粉体合成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本文提出采用碳热还原法、熔盐法以及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高熵碳化物粉体,即首先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方法合成高熵碳化物的可能性,然后分别采用了碳热还原法、熔盐法以及碳热还原氮化法成功制备出不同体系的高熵碳化物粉体。系统研究了合成温度以及反应原料种类和比例等因素对产物相组成的影响规律,详细表征了产物的微观结构与形貌以及成分均匀性等信息,并揭示了不同方法合成高熵碳化物的形成机理及生长过程,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结果如下:采用碳热还原反应法合成(Zr0.25Ta0.25Nb0.25Ti0.25)C高熵碳化物粉体,首先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出(Zr0.25Ta0.25Nb0.25Ti0.25)C高熵碳化物的混合焓为-1.423 k J/mol,然后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通过一步碳热还原法合成高熵碳化物粉体的可能性,最后以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碳粉为反应原料在2473 K下保温60 min成功合成出(Zr0.25Ta0.25Nb0.25Ti0.25)C高熵碳化物粉体。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粉体为单相岩盐结构,平均粒径为0.5~1μm,呈六边形平台螺旋堆积而成的珊瑚状形貌,所有组成的金属元素在微纳米尺度上均匀分布,无明显偏聚现象,粉体的特殊形貌主要是基于螺位错生长机制,由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此外,在2473 K下,除了(Zr0.25Ta0.25Nb0.25Ti0.25)C高熵碳化物粉体外,Hf、Zr、Ta、Nb、Ti五种元素所组成的其他四元体系的单相高熵碳化物粉体均无法合成。采用熔盐法合成(Ta0.25Nb0.25Ti0.25V0.25)C高熵碳化物纳米粉体,首先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出(Ta0.25Nb0.25Ti0.25V0.25)C高熵碳化物的混合焓为-0.193 k J/mol,然后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采用不同反应原料合成(Ta0.25Nb0.25Ti0.25V0.25)C高熵碳化物的可能性,最后以过渡金属单质粉和碳粉为反应原料,以KCl为熔盐介质在1573K低温下保温60 min成功合成出(Ta0.25Nb0.25Ti0.25V0.25)C高熵碳化物纳米粉体。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粉体是单相岩盐结构固溶体,为不规则颗粒,颗粒平均粒径为80 nm,所有组成的金属元素在微纳米尺度上均匀分布,未见明显偏析和聚集。熔盐法合成高熵碳化物纳米粉体的形成机理及生长过程主要是熔盐液相介质为反应物提供了传质和反应环境,并加速了其过程,即反应物在熔盐液相介质中经历解离重排、反应及产物形核生长三个过程。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Hf0.25Zr0.25Nb0.25Ti0.25)(C0.5O0.5)高熵碳氧化物粉体,即通过调节反应物碳粉比例在阴离子亚晶格中引入氧元素以制备多主元阴离子高熵碳氧化物粉体,首先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碳热还原制备高熵碳氧化物的可能性,然后以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碳粉为原料,按碳氧原子比1:1配比,在2473 K下保温60 min成功制备出(Hf0.25Zr0.25Nb0.25Ti0.25)(C0.5O0.5)高熵碳氧化物粉体。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粉体为单相岩盐结构,形貌呈由六边形平台螺旋堆积成的颗粒状,平均粒径为1~4μm,所有组成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均在微纳米尺度上均匀分布,未见明显的偏析和聚集。此外,在2473 K下,不同碳氧比例的单相(Hf0.25Zr0.25Nb0.25Ti0.25)(C,O)高熵碳氧化物均可被合成,但是,Hf、Zr、Ta、Nb、Ti五种元素所组成的其他四元体系的单相高熵碳氧化物却无法合成。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Zr0.25Ta0.25Nb0.25Ti0.25)(C0.5N0.5)高熵碳氮化物粉体,首先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高熵碳氮化物的可能性,然后以三聚氰胺为和过渡金属氧化物为原料,在2473 K下保温60 min成功制备出(Zr0.25Ta0.25Nb0.25Ti0.25)(C0.5N0.5)和(Hf0.25Ta0.25Nb0.25Ti0.25)(C0.5N0.5)高熵碳氮化物粉体,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粉体为单相岩盐结构,形貌为由六边形平台螺旋堆积成的颗粒状,平均粒径为1~2μm,所有组成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均在微纳米尺度上均匀分布,无明显偏聚。
其他文献
人们往往一边骂着侵权者,一边却习惯性地侵权,甚至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侵权,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从冰墩墩遭仿制、中国知网侵权事件、舞蹈《只此青绿》被照抄,到奥迪小满广告深陷抄袭泥沼,知识产权领域似乎进入“多事之秋”。其中,一些事件的收尾堪称潦草。譬如奥迪小满广告事件,以著作权人“北大满哥”接受道歉、免费授权文案而告终。“道歉”似乎成了诸多类似事件的“标配”。
期刊
随着组织环境的日益多变,越发多的企业管理者选择通过授权赋能来换取员工更多的责任担当和更好的绩效表现,以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为此,领导授权赋能受到了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领导授权赋能研究更多地聚集于传统的组织行为变量,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公司内部创业较少关注。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创业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工业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污水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然而,污水处理设备通常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所以传感器故障、控制器故障、过程故障(例如丝状污泥膨胀)很可能经常发生。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大多数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而言。如果故障得不到及时排除,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但是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业系统,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环境保护受到广泛关注,但能源消耗也日益严重,以生物质填充改性高分子材料有助于缓解环境与能源问题。甲壳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可再生生物质材料,主要存在于甲壳类动物中,每年生物合成量可达100亿吨。本论文通过酸水解法处理甲壳素(Chitin)制备纳米甲壳素(CNW),并与二氧化硅、氮化硼及抑菌金属粒子制备了多种杂化材料,将杂化材料与聚乙烯醇(PVA)复合,制备高性能功能性P
陶瓷喷墨打印技术是继丝网印花、辊筒印花后的第三代瓷砖印花技术,被誉为“瓷砖装饰技术第三次革命”。喷墨打印技术使陶瓷装饰步入了低碳化、智能化的数字装饰时代。Zn Fe2-xCrxO4色料被广泛应用于红棕色陶瓷墨水中,该类墨水也是目前陶瓷喷墨打印技术中使用量最多的品种。丝网印花和辊筒印花技术中使用的Zn Fe2-xCrxO4色料无需经过超细研磨即可直接应用,而在陶瓷喷墨打印技术中,需将固相法生产的微米
氢是一种高效洁净的能源载体,为人类根本性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替代能源方式。但实现氢经济构想面临着制氢、储氢、用氢等环节诸多严峻的技术挑战,其中储氢环节因须同时满足能量密度、(充)放氢速率、操作温度、安全性等方面的苛刻指标而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瓶颈”环节。近年来,化学储氢技术的兴起为突破储氢“瓶颈”提供了契机。作为代表性的化学氢化物,水合肼(N2H4·H2O)具有储氢密度高(8.0
近年来,自主移动机器人开始在各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与商业潜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机器人相关技术的研究与进步。精准的自主定位与完善的地图是机器人能够完成其他复杂任务的前提,因此同步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实现机器人自主运动所必须要解决的基础关键技术之一。激光雷达和相机是目前SLAM中最常用的两种主要传感器,但受限于传
近年来,三维重建技术在建筑复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机器人导航等方面应用广泛,相关的重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不管是室内梁柱和家具的精细表面重建和分类,还是在建筑外轮廓的重建,都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建筑物体尺度估计在三维重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对室外三维场景中建筑物体真实尺度的估计,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提出一种基于参照物目标检测和深度估计的真实尺度估计方法。首先对单目场景图像进行深度信息
大气边界层风场特性及对建筑结构的作用,是结构风工程研究的基础性问题。风荷载往往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控制性荷载,影响结构安全性和人居舒适性;而准确描述风场特性,是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风研究的重要前提。真实大气边界层风场特性十分复杂,不仅受到千米量级中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还受到近地面地形和建筑物的干扰作用。本文借助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大气边界层风场特性及超高层建筑抗风问题展开研究,主要
随着畜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养殖废物大量肥料化施用,农田土壤出现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四环素(Tetracycline,TC)是土壤环境中广泛检出的抗生素之一,同时重金属镉(Cadmium,Cd)因其高毒性和高危害性且易被粮食作物吸收和积累一直备受关注。二者共存时,会产生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植物根际微生态,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生理和污染物富集,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根际微生态中微生物和根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