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肠球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利奈唑胺对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然而随着利奈唑胺的广泛使用,现已出现了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利奈唑胺对治疗肠球菌造成的感染已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肠球菌利奈唑胺耐药已明确的耐药机制包括23S rRNA核糖体突变、核糖体蛋白L3,L4突变以及由多重耐药cfr基因造成的利奈唑胺耐药,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肠球菌缺乏明确的耐药机制。为探讨该类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本研究首先对此类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采用利奈唑胺进行体外诱导,观察该类耐药肠球菌是否能在利奈唑胺体外诱导下产生高水平耐药,随后进一步深入探索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机制,为完善利奈唑胺耐药研究,发现新的耐药靶标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收集5株耐药机制不明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对其进行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观察耐药菌MIC值的变化。随后采用PCR方法扩增诱导菌23S rRNA核糖体V区及L3,L4核糖体蛋白是否发生突变,测序结果与利奈唑胺敏感野生株ATCC 29212进行对比分析。诱导菌V区的G2576T突变及突变拷贝数则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PCR扩增和测序方法检测。采用结晶紫染色生物膜半定量试验分析耐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用HPLC/UV对耐药菌利奈唑胺摄入量进行分析;采用4种常见外排泵抑制剂,包括利血平、羰基氰氯苯腙、维拉帕米及兰索拉唑对耐药菌可能存在的外排系统进行抑制分析;透射电镜观察耐药菌细胞壁厚度的变化。结果:通过利奈唑胺体外持续诱导,5株耐药菌诱导后MIC值较原菌株获得了8~32倍增加,最高MIC值超过256 mg/L;其中有3株菌23S rRNA的V583区域发生了G2576T突变,其余2株菌未发现V区突变;所有诱导菌均未发现L3,L4核糖体蛋白氨基酸突变。MIC值为16 mg/L的耐药菌比MIC为8 mg/L的耐药菌以及ATCC 29212具有更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4种外排泵抑制剂使用前后耐药菌利奈唑胺MIC值无明显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细菌细胞壁厚度显示利奈唑胺耐药菌与敏感菌之间细胞壁厚度无明显差异,而耐药菌在细菌1/2MIC利奈唑胺抗生素压力生长下较无抗生素压力培养,细菌的细胞壁明显增厚,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奈唑胺在体外可以诱导低水平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MIC值迅速增加,其V区G2576T突变与高水平耐药密切相关,且突变拷贝数与MIC值增高呈正相关。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未发现由外排泵介导利奈唑胺耐药的明显证据,其耐药可能与细菌细胞壁增厚导致利奈唑胺摄入量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