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一种严重而且结局不理想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机制表现为肾脏在高糖的作用下,因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而遭受损害。现临床上并没有针对其治疗的特效药,病人最终发展为尿毒症而死亡。肌肽是一种在人体中天然存在的二肽,具有抗氧自由基的特性,对DN的治疗存在潜在的价值。本实验拟探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即HK2细胞被氧化损伤时发生凋亡的潜在机制及肌肽对其可能的保护作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一种严重而且结局不理想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机制表现为肾脏在高糖的作用下,因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而遭受损害。现临床上并没有针对其治疗的特效药,病人最终发展为尿毒症而死亡。肌肽是一种在人体中天然存在的二肽,具有抗氧自由基的特性,对DN的治疗存在潜在的价值。本实验拟探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即HK2细胞被氧化损伤时发生凋亡的潜在机制及肌肽对其可能的保护作用,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使用肌肽干预被过氧化氢(H2O2)损伤的HK2细胞,分4组:对照组、H2O2(200μM)组、肌肽组以及H2O2+肌肽组,培养24小时后进行后续实验。用H2O2处理HK2细胞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及肌肽对H2O2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使用ROS试剂盒检测肌肽和H2O2对HK2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使用SOD试剂盒检测肌肽和H2O2对HK2细胞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量HK2细胞中KIM-1,IL-1β,NADPH氧化酶亚基NOX2、NOX4以及凋亡蛋白的表达量;使用激光共聚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H2O2和肌肽对HK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以及对HK2细胞中细胞色素C(Cyt C)相对位置的影响。结果:(1)CCK-8实验结果显示HK2细胞的增殖能力在浓度为100、200、300、400μM的H2O2作用下被强烈抑制(P<0.01),且实验观测到最适宜抑制浓度为200μM。与H2O2组相比,在HK2细胞中分别加入40、50、60、70 m M的肌肽后,HK2细胞增殖能力较H2O2组增高(P<0.05),且实验观察到当肌肽浓度为60 m M时,HK2细胞增殖能力最强。(2)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中HK2细胞内ROS水平升高(P<0.01),而与H2O2组相比,H2O2+肌肽组中HK2细胞内ROS水平降低(P<0.001),肌肽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发生显著变化。(3)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中HK2细胞内SOD活性降低(P<0.001),而与H2O2组相比,H2O2+肌肽组中HK2细胞内SOD活性升高(P<0.001),肌肽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发生显著变化。(4)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HK2细胞中KIM-1、IL-1β、NOX4、BAX、caspase 3表达升高(P<0.05),BCL-2表达减少(P<0.001);而与H2O2组相比,H2O2+肌肽组HK2细胞中KIM-1、IL-1β、NOX4、BAX、caspase3表达减少(P<0.05),BCL-2表达增多(P<0.001)。H2O2和肌肽对NOX2的表达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5)用激光共聚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到: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HK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发出绿色的荧光,而与H2O2组相比,H2O2+肌肽组HK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较高,发出红色的荧光;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HK2细胞中Cyt C从线粒体基质转入胞质中,荧光为绿色的Cyt C与荧光为红色的线粒体重合减少,而与H2O2组相比,H2O2+肌肽组HK2细胞中Cyt C较少从线粒体基质转入胞质中,荧光为绿色的Cyt C与荧光为红色的线粒体重合较多。结论:肌肽能够抑制NOX4、BAX、caspase 3的表达,提高SOD的活性以及BCL-2的表达,从而抑制HK2细胞内ROS的产生,缓解HK2细胞的氧化应激,最终抑制HK2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这些发现表明肌肽可以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功能,抑制HK2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2010年在我国首先发现、分离并命名的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新发蜱媒出血热疾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两周内有
目的:探讨ChiariⅠ畸形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预后及术前综合评分标准在手术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ChiariⅠ畸形病例60例。6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大部分患者通过门诊规律随访,部分患者通过手机通话随访成功,半年到3年为随访周期时间,预后评估采用Chicago-Chiari预后量表(CCOS)。60例患者分为3组,其中12例枕大孔
目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在食管鳞癌中发生率较高,食管癌各分段及各分期均有可能出现颈部转移,早期颈部淋巴结转移易被忽视。对于这类患者需行食管部分切除+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求根治,但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较常规手术明显增加。因此在术前准确评估患者颈部淋巴结状态,进而选择性行三野淋巴结清扫十分重要。彩超可以观察颈部淋巴结的形态、大小、位置、内部结构、血流分布等,又具有无创、价格低廉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彩
目的1.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活检是术前确认其病理性质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内镜活检和切除后病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差异性和危险因素,以及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息肉活检病理和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的差异,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内镜活检的局限性。2.内镜下治疗成为结直肠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治疗方式,分析其内镜切除术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追加手术和未追加手术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探讨非治愈性切
目的评价改良三孔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在治疗膀胱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对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64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三孔法)和B(五孔法)两组,A组接受改良三孔法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总共纳入的病例数为32例,B组接受常规五孔法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总共纳入的病例数为32例,均包括膀胱及附属器官完整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及尿流改道,尿流改道包
目的研究WNT抑制因子1(WNT inhibitory factor 1,WIF1)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WIF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关系,在细胞水平研究WIF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搜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组织样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临床样本中WIF1分别在m
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不同水平,在住院期间感染情况、住院时间、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出院后病死率等方面比较,评估其在AECOPD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105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病史、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AT)问卷、合并症等;入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调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其独立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5月开始,至2018年12月结束。本研究对象是来自两所精神专科医院和一所三甲医院的精神科住院的33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从某某医院体检中心共招募了19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自制量表,收集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情况)。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精神症状采用
目的探讨KL-6在RA-ILD中的诊断价值、评估肺部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就诊于我院并明确诊断的RA-ILD患者115例及性别年龄匹配的RA患者115例,收集患者基线期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信息。其中具有我科两次随访记录的RA-ILD患者80例,依据是否存在肺部进展分成进展组(n=44)与未进展组(n=36)。结果1.RA-ILD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肌肉抑制素和鸢尾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肌少症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及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182例住院RA患者、142例年龄性别相当的正常健康者,详细记录RA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中的肌肉抑制素(myostatin)和鸢尾素(irisin)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髋部和腰椎BMD,四肢骨骼肌质量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