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实施医院心肺复苏资料登记,分析心搏骤停(CA)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院内CA患者的心肺复苏(CPR)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按Utstein注册模式要求登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CA病例,分析CA患者流行病学资料特点,比较2005-2008与2009-2011两个年份时段CA病例各因素构成比的变化;观察院内CA病例不同因素分组的复苏预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24 h存活、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评价相关因素对CPR预后的影响作用。单因素分析采用×2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CA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
1853例CA患者,平均年龄为54.3±19.7,男∶女比为2.38∶1,发病高峰年龄为66~75岁,56~65岁次之。CA病例数自2005年至2009年呈逐年上升,2009年为例数高峰,2010、2011两年例数则保持在次高水平。温州市区户籍占57.2%,非温州市区占42.8%,已婚者占89.8%,未婚者占10.2%。
基础疾病谱中心血管疾病最为多见。发病前为疾病终末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者共739例(39.9%),非疾病终末期及MOF者共1114例(60.1%)。
CA地点院外CA354例,院内CA1499例,其中急诊科592例,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普通病房(537例)。CA病因中前三位为创伤、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但在2009~2011年份时段,循环系统病因上升为CA病因的首位,创伤次之。
2、院内CA患者复苏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
积极复苏的院内CA共1155例,结果ROSC203例(17.6%),24 h存活98例(8.5%),出院存活71例(6.1%),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CPC为1或2)51例(4.4%)。
分析影响CPR后ROSC的相关因素,发现年龄、户籍、CA前状态、心源性、创伤性、猝死、CA时间、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是与ROSC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温州市区户籍(OR=0.598,95%CI=0.410-0.872,P=0.008)、CA前疾病终末期/MOF(OR=0.278,95%CI=0.184-0.421,P=0.000)、创伤性(OR=0.489,95%CI=0.293-0.815,P=0.006)、猝死(OR=0.217,95%CI=0.099-0.478,P=0.000)、CA时间6:00-24:00(OR=1.841,95%CI=1.144-2.965,P=0.012)、周一-周五(OR=1.727,95%CI=1.107-2.695,P=0.012)、可除颤心律(OR=3.030,95%CI=1.954-4.698,P=0.000)、CPR持续时间≤15 min(OR=2.118,95%CI=1.428-3.142,P=0.000)、肾上腺素用量≤5 mg(OR=8.546,95%CI=5.551-13.158, P=0.000)是ROSC的有利因素。
分析影响CPR后存活24h的相关因素时,发现年龄、户籍、CA前状态、心源性、创伤性、猝死、CA时间、年份、首次监测心律、监测发现、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与24 h存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温州市区户籍(OR=0.581,95%CI=0.343-0.983,P=0.043)、CA前疾病终末期/MOF(OR=0.379,95%CI=0.215-0.670,P=0.001)、心源性(OR=2.896,95%CI=1.611-5.208,P=0.000)、猝死(OR=0.165,95%CI=0.047-0.572, P=0.005)、CA时间6:00-24:00(OR=2.844,95%CI=1.357-5.964,P=0.006)、可除颤心律(OR=4.512,95%CI=2.471-8.238,P=0.000)、监测发现(OR=0.202,95%CI=0.100-0.407,P=0.000)、CPR持续时间≤15 min(OR=7.838,95%CI=4.472-13.739, P=0.000)、肾上腺素用量≤5 mg(OR=3.047,95%CI=1.613-5.756,P=0.001)是24 h存活的有利因素。
分析影响CPR后出院存活的相关因素时,发现年龄、户籍、CA前状态、心源性、创伤性、猝死、CA时间、首次监测心律、监测发现、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与出院存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A前疾病终末期/MOF(OR=0.378,95%CI=0.198-0.719,P=0.003)、心源性(OR=3.007,95%CI=1.591-5.686,P=0.001)、CA时间6:00-24:00(OR=2.654,95%CI=1.180-5.974,P=0.018)、可除颤心律(OR=3.986,95%CI=2.067-7.688,P=0.000)、目击者CA(OR=18.723,95%CI=4.525-77.477,P=0.000)、CPR持续时间≤15 min(OR=8.934,95%CI=4.757-16.779,P=0.000)、肾上腺素用量≤5 mg(OR=3.698,95%CI=1.728-7.914,P=0.001)是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
分析影响CPR后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相关因素时,发现年龄、CA前状态、院内地点、心源性、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目击者CA、监测发现、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阿托品是影响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A前疾病终末期/MOF(OR=0.332,95%CI=0.143-0.768,P=0.010)、心源性(OR=3.195,95%CI=1.432-7.126,P=0.005)、可除颤心律(OR=9.358,95%CI=4.126-21.223,P=0.000)、目击者CA(OR=57.234,95%CI=11.833-276.828,P=0.000)、CPR持续时间≤15 min(OR=11.862,95%CI=5.217-26.975,P=0.000)、肾上腺素用量≤5 mg(OR=6.327,95%CI=2.009-19.921,P=0.001)是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
结论:
1、CA病例数自2005年至2009年呈逐年上升,2009年为例数高峰,2010、2011两年例数则保持在次高水平。CA病例以男性多见,年龄以66~75岁最多,56~65岁次之。CA前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疾病最为多见。
2、院内CA地点以急诊科最多,其次是各普通病房。CA病因中居前三位为创伤、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但在2009~2011年份时段,循环系统病因上升为CA病因的首位,创伤次之。
3、积极复苏的院内CA患者ROSC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17.6%、8.5%、6.1%、4.4%。
4、年龄、户籍、院内CA地点、CA时间、CA病因、CPR持续时间、首次监测心律、CA前疾病状态各因素不同分组,复苏预后有一定的对比差别,其中心源性CA、CPR持续时间≤15min、可除颤心律、肾上腺素用量≤5mg组复苏预后明显较好,而创伤性CA、CA前为疾病终末期/MOF组复苏预后明显较差。
5、可除颤心律、肾上腺素剂量≤5 mg、CPR持续时间≤15 min是ROSC、24h存活、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心源性是24 h存活、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CA时间在6:00-24:00是ROSC、24h存活、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医务人员目击是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CA时间在周一-周五是ROSC的有利因素;而CA前为疾病终末期/MOF是ROSC、24 h存活、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不利因素,户籍属于温州市区、猝死、监护发现是ROSC、24 h存活的不利因素,创伤性是ROSC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