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RAPD技术对来源于苍溪和雅安两地的21个猕猴桃栽培品种进行遗传分析,并选取部分来源于苍溪的已知品种为对照,对来源于雅安的部分未知品种进行鉴定,以期为雅安猕猴桃栽培品种真实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研究不同果肉颜色的猕猴桃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它们的遗传背景,以期发掘重要的农艺性状基因,为合理利用种质资源以及选配杂交育种亲本、选育红色果肉优良的猕猴桃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通过核酸沉淀外观观察、紫外分光光度分析、凝胶电泳检测和PCR扩增反应对猕猴桃基因组DNA提取的三种方法比较,认为CTAB区室法不能有效提取猕猴桃基因组,SDS法和改良CTAB法虽均得到了完整的DNA亮带,但从PCR扩增结果看,改良CTAB法较SDS法扩增条带多且清晰。因此,改良CTAB法更适合猕猴桃基因组的提取。2.采用常规的单因素试验设计法对猕猴桃RAPD反应主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多次优化得出,适合猕猴桃RAPD扩增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30ng,10×buffer2.5μl,Mg2+2.0mmol/L,引物0.6μmol/L,dNTPs0.20mmol/L,TaqDNA聚合酶1.6U。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1min,36℃退火1min,72℃延伸2min,45个循环;72℃继续延伸10min,4℃保温。3.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来自不同地区的三份材料‘红阳’(苍溪)、‘海沃德’(苍溪)和绿果肉2号为试材,在9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条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21条引物共扩增出267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28条,占扩增总带数的83.7%。所有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变异范围为0.12~0.54,平均GD值为0.36。其中,雅安材料的GD值为0.21~0.54,苍溪材料GD值为0.14~0.47。聚类结果分析显示,类群的划分与材料间的亲缘关系有关,也与其地理分布有联系,但与果肉颜色无直接相关性,本文就此结果展开了讨论。4.四川雅安引种时意外发现的两株果实心室和果肉全为红色的变异植株尽管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聚类图上却没有优先聚类,而是分别与其他形态差异较大的品种交叉相聚,说明了猕猴桃果肉颜色的复杂性。5.本文RAPD检测到较高的多态性条带比率(83.7%),说明了雅安和苍溪两地猕猴桃栽培品种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但21个RAPD引物在21个猕猴桃品种中未检测到品种的特异性条带。因此,目前RAPD还不能实际用于猕猴桃品种的鉴定,而只能用于已知特定材料的真实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雅安的‘红阳’与苍溪的‘红阳’系同一材料,而‘海沃德’系不同品种。其余9个未知品种间扩增带型差异较大,均系不同品种,但由于与已知品种扩增带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准确鉴定其具体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