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如此,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还应是中国的“维稳中心”,首都的经济社会是否和谐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劳动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核心。中小企业在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吸纳就业方面,北京中小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类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到北京市就业人数的72.6%,可以说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构成了首都社会劳动关系的主体。而当前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由于主体力量对比严重不平衡,劳动关系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如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必将会引发系列社会问题,然而政府和学界对这一类型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关注较少。因此对劳动关系问题开展研究,特别是以劳资矛盾凸显的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问题开展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准确判断和评价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效化解和预防劳资矛盾,实现劳资两利,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角对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于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内外特征的系统化整合调整模式以及劳动关系改善策略。对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一方面旨在从宏观层面全面掌握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外部环境、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使宏观经济调控主体合理评价区域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总体态势,避免劳动关系调整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帮助中小企业了解自身的劳动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劳动关系问题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为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文献分析,在梳理现有国内外劳动关系评价相关文献基础上,对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找出现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现有劳动关系评价研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体现在:缺乏深厚的理论支持、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对价值理念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差异化评价研究不足,本研究力图弥补和改进这些不足。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首先运用经济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本研究的评价理念,提出“均衡、合作、共享”的评价价值理念,并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中小企业劳动关系静态和动态评价理论模型。本文还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小企业投入建立劳动关系预警系统,可以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收益,从而为激励中小企业建立劳动关系预警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及特征分析,本文深入分析了评价背景和评价对象的内外部特征,通过分析北京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产业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劳动关系特征,明晰了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背景以及评价对象的内外特征,使后续的评价研究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第四部分是静态评价,这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沿着定性和定量两条研究路径,从静态视角对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现状进行评价,一是对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现状进行定性评价与判断。二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外部环境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企业劳动关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上述两套指标体系对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劳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部分是动态评价,这部分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本部分从动态视角对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开展评价,试图探索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动态变化路径和演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路径演变、当前变化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历史演变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劳动关系特征及变化;其次,建立了动态预警系统,对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状况进行预警预报;最后,采用Logistic计量方法建立了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预测模型。第六部分是评价结果的应用,即根据评价结果构建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这部分在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当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三种劳动关系调整的典型模式,分析了每种典型模式的适应性以及北京中小企业实行单一调整模式的不可能性,探索了适应于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内外特征的劳动关系系统化整合调整模式并对改善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从组织行为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提出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特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二是从动态角度研究劳动关系评价问题,通过历史评价、动态预警系统构建以及未来预测模型构建,探索了企业劳动关系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三是首次构建非标准化层次的包含外部环境和企业劳动关系在内的系统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丰富和完善了劳动关系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四是采用logistic计量分析方法,建立了劳动关系预测模型,为开展劳动关系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选择。五是构建了适应于北京中小企业内外特征的劳动关系系统整合调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