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牡蛎糖原等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亦称太平洋牡蛎,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贝类。虽然我国的牡蛎养殖规模和产量多年都稳居世界首位,占世界产量的4/5以上,但出口量却不足世界贸易量的5%。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牡蛎产品品质偏差。牡蛎产品品质的评价指标除体尺规格和壳型等外,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肥满度。肥满度实际上就是牡蛎软体部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包括蛋白质、糖原、脂肪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锌(Zn)和硒(Se)等,而其中的糖原,既直接与牡蛎的肥满度有关,也与牡蛎软体部色泽和“蛎”味密切相关。过去人们大多仅了解牡蛎的糖原等物质含量会受到营养环境和生殖过程等的影响,但对其遗传基础却知之甚少。本研究1)首先探讨了短期饥饿对全软体部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全软体部和单独的组织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还在不同的组织中检测了糖原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阐明这些基因如何参与到糖原代谢途径,可以为牡蛎糖原含量的改良提供更多信息。2)其次,评估了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力,探究了不同营养品质性状之间的遗传和表型相关性,以及生长性状与营养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品质性状合适的的选择育种策略,并分析了通过生长性状对品质性状进行间接选育的可行性。3)再次,结合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的手段以研究糖原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的候选基因(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3B(PPP1R3B))的功能以及其与糖原含量的关系。4)最后,基于长牡蛎高密度芯片对肥满度、壳型、生长等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期找到影响这些性状的重要基因及SNP位点。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
  1.长牡蛎营养品质性状的特征研究
  本研究分析了牡蛎短期饥饿和不同季节样品的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发现短期饥饿(50小时)没有显著改变糖原,蛋白质或脂肪含量(p>0.05)。不同季节样品分析表明,秋季和冬季是糖原和脂肪积累的主要阶段,海水温度以及蛋白质含量与糖原含量呈负相关。2月到4月,整个软体部的糖原含量较高且稳定,并且与条件指数正相关。与鳃或闭壳肌相比,性腺,唇瓣和外套膜中的糖原含量较高。参与糖原代谢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糖原合成酶,糖原磷酸化酶,糖原脱支酶和糖原分支酶)的相对表达量与相应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密切相关。性腺中的糖原含量受糖原代谢和糖酵解途径基因(果糖6-磷酸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调节,并且储存的糖原很可能是配子发生的主要能量来源。这些发现有益于牡蛎水产养殖管理和品质性状的改良,并扩大我们对牡蛎中糖原代谢的认知。
  2.长牡蛎营养品质的遗传参数估计
  使用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64个全同胞家系。最后,通过18个全同胞家系,包含了9个半同胞家系,其中每个包含2个全同胞家系的个体取样,进行了遗传力估计。糖原,蛋白质,脂肪,Zn和Se含量的狭义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29±0.02,0.38±0.02,0.58±0.08,0.02±0.02和0。糖原和蛋白质含量(-0.95±0.004)之间以及脂肪和蛋白质含量(-0.59±0.05)之间存在强的负遗传相关,且脂肪和糖原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0.16±0.06)。壳高和营养品质性状之间观察到弱的遗传和表型相关性(r<0.2)。这些数据表明糖原,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可以通过选育加以改良,但糖原及脂肪不能与蛋白质一起选择选育。此外,通过选择生长性状来进行营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育种是困难的,该研究为牡蛎品质性状育种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
  3.PPP1R3B在长牡蛎调控糖原含量中的功能研究
  首先,克隆了CgPPP1R3B全长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CgPPP1R3B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季节样品中的基因表达量与糖原含量密切相关。该基因体内RNA干扰(RNAi)实验表明,实验组降低了的CgPPP1R3B表达水平可能导致糖原含量低于对照组。免疫共沉淀(Co-IP)和酵母双杂交(Y2H)实验结果表明CgPPP1R3B可以与其催化亚基CgPPP1C以及糖原合酶(CgGS)和糖原磷酸化酶(CgGP)相互作用。体外蛋白-糖原共沉淀分析表明,CgPPP1R3B蛋白可直接与糖原分子结合,这些结果表明CgPPP1R3B蛋白密切参与糖原代谢。此外,在该基因中精确定位了13个SNP位点的相对位置。在一个独立的野生群体中,13个SNP中的10个被证实与糖原含量显著关联(n=288,p<0.05)。具有高糖原含量的牡蛎个体的CgPPP1R3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具有低糖原含量的牡蛎(n=20),并且四个关联的SNP的不同基因型个体与CgPPP1R3B基因表达水平与显著相关(p<0.05),该数据表明关联的SNP可能通过调节CgPPP1R3B表达来控制糖原含量。这些结果表明CgPPP1R3B是糖原代谢调节的重要基因,并且该基因的相关SNP和优势基因型组合可用于牡蛎糖原含量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4.长牡蛎壳型等经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利用青岛胶南海域采集的288个野生个体,测量壳型性状(壳高/壳长),出肉率(软体重/全湿重),条件指数(CI,软体干重/干壳重)以及壳高,壳长,壳宽,全湿重,软体重,软体干重等性状。使用190K高密度芯片对SNP位点进行分型,使用R中GAPIT软件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WAS结果表明壳型、壳宽、条件指数关联到一批SNP位点,部分位点位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上。壳高,湿重和软体重均关联到一个显著SNP(scaffold731_92759),该位点位于一个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为非同义突变(Glu→Val),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被认为参与代谢过程。此项结果为壳型等品质性状的选育提供了潜在的分子标记。
其他文献
学位
该研究考察了云南花粉田七口服液(YunNan Pollen Tienchi Oral Liquid,YN-PTOL)和维生素E对O衰老小鼠模型脾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说明,在DNA遭受自由基氧化损伤时,云南花粉田七口服液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能增强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抗氧化能力,减少部分自由基的产生有关.实验同时说明YN-PTOL对DNA的保
学位
<'
针灸是古代中国的医疗精粹,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长达2000多年。针灸目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许多对传统疗法耐受的疾病,运用针灸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针灸克服了药物疗法的副作用。针灸吸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者观察其对人和动物的镇痛效果,并研究这种神奇疗效背后的机制。针灸为治疗疼痛提供了一种显著又安全的方法,这使得针灸在兽医中快速发展。美国动物医院协会和美国猫科动物从业者协会联合发布了犬
学位
为了研究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该实验通过皮下注射孕酮的方法建立了实验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着床早期(孕4、5、6天)子宫内膜内TGFβ1阳性细胞的定位及表达强度进行了研究.
学位
鸡毒支原体是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病原体,因其在鸡群中广泛存在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在使用的弱毒苗和灭活苗都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基因免疫和基因工程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已势在必行.而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免疫的关键是免疫保护性抗原基因克隆.为此该实验对鸡毒支原体内蒙古分离株H株的TM-1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根据已发表的MGS株TM-1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设计了一对引物,以H株DNA为模板进行P
新城疫(ND)是对养禽业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而新城疫病毒(NDV)F48E8株则是中国的标准强毒.为了研制有效ND基因工程疫苗,该实验构建了表达NDVFh8E8株融合蛋白(F蛋白)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并测定了rFPV的免疫效力,为NDV基因工程苗今后的开发提供了试验基础.现将该实验所做的工作从两个方面概述如下:1.从含有NDVF F48E8基因的质粒PE1/E2-3,运用PCR
本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研究一以杂食性鱼类异育银鲫“中科3号”(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CASⅢ)为研究对象,在养殖全周期过程中饲喂五种不同淀粉水平饲料,探究不同养殖阶段饲料糖的最适水平及代谢特征差异;研究二以分类地位相近但糖利用差异较大的杂食性鱼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Pelteobaggrus vachelli♂)和肉食性
学位
学位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生产天然虾青素的重要微藻,系我国成功商业化养殖的经济微藻之一。虾青素是一种具备超强抗氧化性能的类胡萝卜素,广泛被应用于医药、食品、水产等领域。目前,我国大多数雨生红球藻企业以光合自养型的“两阶段法”的营养模式进行规模化培养,即“细胞生产-虾青素积累”两阶段。近些年来,有学者期望通过纯异养/混合营养模式突破第一阶段光合自养模式的瓶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