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诗画复合艺术研究 ——以诗画关系辩证为中心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画复合艺术在布莱克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以1783年为时间截点,其艺术创作由较多的为他人设计的绘画作品转向自我创作的诗画复合作品,1783年之后的诗画复合艺术创作以“精印插图本”(亦可根据原文Illuminated Books意译为“预言书”)为代表。而这些诗画复合艺术的侧重点又可以1796年为时间分界线,分为创作前期以革命反理性为主题的作品以及创作后期以宗教救赎为主题的作品。虽然其前后期诗画复合艺术作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也正反映了布莱克的艺术思想趋于成熟,即反理性的目的是消除旧世界中理性对人的束缚,彻底解放人的情感,从而使人类借助创造力、想象力等因素进入“天堂”,获得宗教意义上的救赎。有关诗画关系的论证是阐释布莱克诗画复合艺术的核心问题。笔者受到弗莱与米歇尔的启发,经过观察与读解,认为,“诗—画”切分关系与“诗—画”对位关系其实同时存在于布莱克的诗画复合艺术中,代表着作者两种典型的创作倾向。对这两种“诗—画”关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诗—画”切分更多在横向关系上使其诗画复合作品相较于以文本为主体的作品整体律动感发生变化,通过打破旧有的文本与图像的强弱关系而使作品的整体节奏具有了特别的弹性和张力;“诗—画”对位则是在纵向上将二者同时设计在一起,利用诗歌与图画之间的纵深关系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打破各个单一媒介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达到诗画意义倍增的效果。这两种“诗—画”关系的设计最终形成布莱克自身所独有的诗学体系,这其中包括文本图像化与图像文本化的相互建构、图示产生与动态构成以及时空关系相统一等特征。这种诗学体系在西方艺术史中是少有的特列,却与中国文人画传统所提倡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的旨意构成某种遥相呼应之势。其“诗—画”的对位关系和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出位之思”都旨在走出诗画自身,打破时空的界限。其对于图示的推崇与中国古典文人画讲求书法用笔一样,都放弃了对于现实的精准复刻,转而利用线条与晕染的技巧和想象的力量来表达个人内心主观情绪或精神性的形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布莱克的这种诗画复合艺术毕竟与中国文人画有着不同的品格。布莱克的诗画复合艺术并没有摆脱西方叙事传统的强大影响,他所主张的客观事物的主观化,与中国古典抒情艺术那种浑然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布莱克突破西方近代以来视诗、画为姐妹艺术的传统的一次实验性尝试。从最初欧洲文明口语时期的艺术萌芽,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潮流涌动,再到如今的跨媒介艺术兴起的大背景来看,布莱克诗画复合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是一种独特但并不孤独的艺术现象,其思考方式拥有众多的共鸣者。
其他文献
汉字中存在大量结构轮廓相似、有着细微差别的形近字,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柬埔寨汉语学习者来说,形近字是汉字中最容易出现偏误的部分。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类型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柬埔寨亚欧大学中文系汉字课所用的教材《张老师教汉字》中收录的汉字进行分析,整理出汉字课中出现的容易混淆的形近字组。继而对柬埔寨学生在汉字课的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形近字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将其出现的偏误情况分为独体形近字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大与不断深化,口译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的。口译员作为一个媒介,更多的是传达客户的意图,但这并不代表口译员就可以无限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口译员不仅仅是意义的传达者,更像一个搭桥人或者是牵线人,但是译员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不可以越俎代庖或者传达讲者未阐释的任何话语或者意图。本文试图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交替传译中遇到的翻译障碍、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
《江格尔》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是蒙古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自1950年其汉译本问世以来,《江格尔》的汉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江格尔》汉译工作发展的译者前辈有色·道尔吉、霍尔查、黑勒、丁师浩、李金花等。他们致力于挖掘英雄史诗的最高成就《江格尔》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并汉译了一百多章的《江格尔》。此外还有贾木查、王仲英等学者也翻译了二十多章的《江格尔》。随着人们对史诗《江格
本文以亲身创作实践结合对于保罗·塞尚艺术风格的认识,通过对创作经验的总结,在绘画的结构中寻求形式秩序感。文中我对油画创作中的结构特点,作品的色彩来源以及如何通过绘画实现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这几个问题进行反复思索,进而在自身绘画创作的基础之上做出了总结。塞尚作为19世纪末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对我这些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在理性的创作过程中,向我们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理解,为后世留下了
本文对五个地区的人民政协委员进行了实证调研,在对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政协委员政治效能感的基本状况以及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人民政协委员的政治效能感在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是积极的,但在局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内在政治效能感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并且受外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过大,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又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过大,缺乏稳定的外在保障。按照不同标准
国木田独步作为日本自然主义的先驱者,其创作种类涉及到小说、日记、随笔以及诗歌等各个领域,在日本近代文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他所创作的53篇作品中,关于少年题材的作品总共有十三篇,约占独步文学作品的五分之一左右,因此若想进一步了解独步的文学官,对其少年题材作品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在日本对于独步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在国内关于独步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以《武藏野》的自然主义的赞美以及《源老头》中
词语搭配是二语词汇习得的难点所在,兼类词搭配尤甚。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针对兼类词搭配合理有效的处理,对于促进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重要意义。目前从学习词典视角考察搭配,尤其是兼类词搭配的体例设计仍不多见。本文试图根据兼类词在大规模本族语语料库中体现出的词语搭配使用规律,并对比考察留学生在中介话语料库中体现出的兼类词搭配使用特征,反观当前主流汉语学习词典对该问题处理策略的得失,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对
近年来,汉语在美国外语课程中发展迅猛。2005年,美国高等院校的中文项目有263个,2012年增加到450个,到了 2014年增至515个。中文教学范围也从东西两岸延伸至中西部。(刘乐宁2018)无论是美方主导还是中美合作的中文项目,其内核都离不开“明德”模式。因此,调查美国明德项目学习者的中国形象认知十分有必要。本文以明德项目的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为例,通过对个案的叙事研究,探寻学习者来华后的中国形
人物一直是陶瓷装饰设计的主要题材,我国古代瓷绘艺术中包含侍女题材、婴戏题材、人物故事题材等,而瓷绘人物题材跟随着历史的发展的脚步在锐意进取中不断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反映当下时代特色的能够引发当代人们的情感共鸣的人物形象,从而扩大了瓷绘艺术的精神内涵,使之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与形式。清代外销瓷器装饰中的人物题材是在中西交流的背景下产生,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她们生活场景和个人修养中的琴棋书画生活,同时也引
隐喻翻译在翻译研究领域是一个广泛被讨论的课题。传统隐喻研究大多以修辞为取向,而概念隐喻不仅关注隐喻的修辞层面,同时也将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更深层、更本质的隐喻。文学作品蕴含着大量概念隐喻表达,其中涉及的双语深邃文化寓意注定了仅从词汇和句法结构考量的处理方式不可能完美地解决隐喻意象转换任务。可以说,概念隐喻翻译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作品翻译的优劣。有鉴于此,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文